卓倉藏族居住地千戶灣村
□文/張映錄 圖/李景鵬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這里與樂都區(qū)接壤,也是海東藏族卓倉文化的邊緣地帶,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習俗;這里的射箭曾活躍一時;而這里的陽山墓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時期的原始公共墓地。
這里,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xiāng)。新民鄉(xiāng),曾以當時社會形勢命名,即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故得名為新民鄉(xiāng)。它地處民和縣西北部,距縣城約25公里,東與松樹鄉(xiāng)接壤,南接李二堡鎮(zhèn),西與峽門鎮(zhèn)為鄰,北連樂都區(qū)中壩鄉(xiāng)、洪水鎮(zhèn)。
獨特的卓倉文化
在民和縣新民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大門口東面路邊,有一處獨門小院,院門是河湟地區(qū)特有的木式宮檁懸嵌,門匾豎有“卓倉民俗文化傳習所”。里面東西向二層小樓就是附近有名的“卓倉民俗文化傳習所”。
走進小院,進入樓道,樓梯處的墻壁上掛滿了木工工具,瞬間把人引入農耕時代的木匠工場中。
樓道拐角處的墻上是滿滿一版雕刻著豎排如竹板似的古色古香的文字說明,是傳習所“導言”。板是竹板,余香息鼻;字是楷體,遒勁有力。幾百字的“導言”詳細地介紹了卓倉藏族及修建該講習所的意義所在。
走上二樓,一分為二,南北兩個陳列室。北側陳列室約有150平方米,裝飾精細錯落有致。其間陳列著不同時期的生活用具,分門別類,一目了然。收藏有幾十乃至幾百年的桌椅板凳、陪嫁箱柜、面柜酒壇、腌菜水缸、火盆燈盞、油燈馬燈……收藏品幾乎囊括了卓倉人家全部的生活用具??梢哉f是卓倉人生活用具的高度濃縮。
南側的陳列室和北側的陳列室一樣大小,墻壁、墻根、地面全是配套的生產工具。大到牛車馬車、梨鏵耙鍬、小到石杵碌碡,簸箕篩子,一應俱全,無所不有。
卓倉是居住在青海省平安區(qū)、樂都區(qū)和民和縣半牧半農藏族人家的統(tǒng)稱。主要分布在拉脊山和青沙山一帶山腳延伸地區(qū)的腦山和淺山地區(qū)。居住此地的藏族族群自稱“卓倉哇”,在民和境內主要分布于峽門、新民、李二堡、巴州、西溝等鄉(xiāng)鎮(zhèn)。但在峽門、新民居住的以村為單位比較集中,人口也比較多,其中新民鄉(xiāng)北面的若多、東灣、三岔、馬場、龍臥、公巴臺、松樹溝、都斗坡等行政村都有藏族群眾集聚,他們都屬于卓倉藏族。新民鄉(xiāng)就地域而言,藏族占三分之二以上,是真正的卓倉“領地”。
對于這一地區(qū)居住藏族較多的原因,正如傳習所“導言”所言:“居住在民和縣新民鄉(xiāng)千戶灣(達秀昂)、峽門李家莊垣一帶,史稱扎吾倉部落。自明代以來,因梅氏家族對明王朝的特殊貢獻和地位,逐漸形成以瞿曇寺為核心的部族式領地。歷史上‘絲綢之路南道’從這里經過,‘茶馬互市’曾在這里演繹,特殊的地理位置給了卓倉人以充分發(fā)揮和展示自己能量的機會,山川靈秀,人文薈萃。主政一方、名噪宗喀的喬昂瑣、田姓千戶均在新民、峽門一隅筑城鎮(zhèn)守、繁衍部族。”
另外,在這一地區(qū)都是靠山的狹長地帶,山高氣溫低,宜農宜牧,半牧半農,完全區(qū)別于純藏區(qū)以牧為主的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
追溯族源,該族群以河湟土著羌族和吐蕃人為主體,自唐代逐步發(fā)展起來,歷經五代、宋、金、夏和元代基本定型,在十五世紀初正式形成藏羌族為根基,多民族融合的古老族群。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既有游牧文明的遺韻,更保留著農耕文明的睿智。
射箭射出全國教練
在民和縣,射箭被譽為“群眾體育的三顆明珠”(射箭、武術、賽馬)之一,成為參加人數(shù)最多,覆蓋地域最廣的群眾體育活動,而新民鄉(xiāng)也是民和縣射箭最活躍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毛拉山村又是新民鄉(xiāng)出了名的射箭村,村民個個都是射箭高手。
新民鄉(xiāng)毛拉山村地處新民鄉(xiāng)正南的山坡上,離鄉(xiāng)政府四公里。在解放初期,這里就有射箭的傳統(tǒng)。自改革開放后,毛拉山村首先自發(fā)成立了毛拉山村射箭隊,農閑之余與射箭比較活躍的李二堡鎮(zhèn)、西溝鄉(xiāng)以及峽門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莊,相互邀請,進行比賽。逐漸訓練成一支技術嫻熟,功夫過硬的射箭隊。
說起新民鄉(xiāng)毛拉山射箭,不得不說說從這里走出的我省射箭隊的國家級教練韓有祿對射箭這一體育運動的影響。
韓有祿是毛拉山人,回族,出生于1933年,在村里當過生產隊長。每年農歷四五月份,這里村 與村、隊與隊幾乎都搞射箭比賽。由于環(huán)境的熏陶,從小就喜歡射箭,在他還不滿18歲的時候,就已經是村里有名的射手。
1958年,韓有祿參加了民和縣舉辦的全縣農民射箭運動會,一舉奪魁,轟動了全縣。這年秋天他又參加了省上的射箭比賽,在這次比賽中,奪得了全省男子射箭七十米比賽的第一名。之后,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1963年,他還作為中國射箭隊的成員,前往雅加達參加了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
辛勤的勞動汗水,終于澆灌出豐碩的果實,韓有祿成為了我省女隊教練。從1977年以來,他所培養(yǎng)的運動員曾多次奪得全國射箭比賽的個人和團體冠軍。8人次先后到日本、朝鮮、羅馬尼亞、意大利等6個國家參加過國際重大比賽。其中運動健將孔亞萍、曹海燕在1981年國家舉行的出國選拔賽上所創(chuàng)造的成績,都超過了當年第三十一屆世界射箭錦標賽第三名的水平。韓有祿也被國家體委正式授予“國家級教練”。
進入21世紀后,射箭已成規(guī)模。成為村民們農閑時的一項主要活動。2022年6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之際,新民鄉(xiāng)開展當?shù)貍鹘y(tǒng)藏舞表演和民間射箭友誼賽事活動。來自毛拉山村的參賽選手趙成福說,在村上老前輩韓有祿的影響下,射箭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如今,他和村上的射箭愛好者,只要有時間就會參加村與村、社與社之間或是鄉(xiāng)鎮(zhèn)舉辦的官方和民間的各種大射箭賽事活動。
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地
說起新民鄉(xiāng)下川村陽山社,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里因發(fā)掘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墓而轟動一時。陽山墓地位于新民鄉(xiāng)下川村河灘北面的臺地上。
1975年秋季,西北大學考古專業(yè)班老師王世和帶領學生蘇生秀、劉萬云和民和縣文化館干部趙存錄在民和縣境內進行考古調查時,得知新民鄉(xiāng)陽山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人骨和彩陶器等文物,即赴現(xiàn)場察看并在當天下午就收集到幾十件陶器。其中有彩陶提梁罐等珍貴文物,隨后將這些文物運回縣文化館。
時隔幾年后的1980年8月,文物部門開始發(fā)掘陽山墓地,歷時兩個年頭。當揭去表土40厘米至50厘米時,一座座墓葬的輪廓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經過細心清理,令人大開眼界。墓地的葬式繁多,結構較為復雜,幾乎以前見過的所有半山、馬廠時期的葬式都在這里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
到1981年8月至11月,在第一次發(fā)掘的基礎上進行了第二次發(fā)掘。經過發(fā)掘確認,陽山墓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時期的原始公共墓地。墓地的218座墓葬分布比較集中,排列也較為整體。墓葬都無葬具、無墓道,墓葬形制一般為圓角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也有個別形制近似正方形的豎穴土坑墓。
在218座墓葬中,發(fā)掘出有人骨的墓葬共156座,其中屬于一次葬的有94座,二次葬的有62座。二次葬數(shù)量較多,成為陽山墓地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陽山墓地出土的眾多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件喇叭狀陶器,3件出自三個不同的墓中,1件來源于采集。這類器物都是泥質陶,器形相同,都是喇叭狀,喇叭嘴為小折沿,瓶口狀,下接長筒腹,然后逐漸擴展為喇叭口,兩端連通,在瓶形扣下與筒腹相接處和喇叭形口部各有一環(huán)耳,兩環(huán)耳在同一條直線上。
陽山墓地是出土這類喇叭形器最為集中的遺址,在與民和相鄰的甘肅省永登縣也出土了7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類似器物,它們成為探索黃河上游地區(qū)史前音樂起源的重要資料。
《民和陽山》一書是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1990年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近300頁,以文字、照片、繪畫等多種形式,較詳實的介紹了陽山墓地的發(fā)掘過程,以及發(fā)掘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