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秀艷
原林的詩集《渡口歸人》分九輯,每一輯都集中一個主題,每一首詩,浸潤著深情,令人感動。
細讀原林的詩,最打動我的是第一輯“生命冊”中的詩和“雪”意象,浸潤著詩人的生命哲思,閃耀著理性光芒。原林將“生命冊”置于詩集之首,命名為第一輯,有他的用意和用心。一般而言,一個群體的詩集,或一個人的詩集中,最要緊的詩都會置于集子之首,這不是說放在前面的詩有多好,而是這些詩在詩人心中必然有非凡意義,居于集首的詩多有統(tǒng)攝全集的意義。譬如《詩經(jīng)》第一首《關(guān)雎》,這是一首反映周代貴族婚禮的詩,主題是歌頌“后妃之德”。《毛詩序》:“《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guān)雎》之義也。”朱熹《詩集傳》:“周之文王有盛德,又得圣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于是始至,見其有幽嫻貞靜之德,故作是詩。”這種理解,雖然出于對“正始之基,王化之道”地強調(diào),但是《詩經(jīng)》的編輯者將《關(guān)雎》置于集首,應有深意,并非純?nèi)怀鲇诟綍?jīng)學的含義,其以教化之義,統(tǒng)攝全集。對此,孔子的解釋頗有說服力,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孔子詩論》中子曰:“《關(guān)雎》,以色喻于禮。”因此,從漢儒對《關(guān)雎》的闡釋中,可窺“詩三百”由《詩》轉(zhuǎn)入《詩經(jīng)》的用意,故《關(guān)雎》在《詩經(jīng)》中的地位非同小覷。我無意于討論《關(guān)雎》的意義,而是以此為例,關(guān)照原林《渡口歸人》中第一輯“生命冊”的意義,及其在詩集中的地位。
一
《渡口歸人》的核心內(nèi)容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沉潛于詩歌中的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是詩歌的靈魂,自古以來備受文人的青睞。不過,每個時代文學中的生命主題都烙有時代的影子,也因詩人的個體差異而有別。生活在升平時代的原林,有一份熱愛的事業(yè),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而他的生命意識有其民族文化的精神指向與個體生命的自覺追求,這在他的詩中表現(xiàn)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與對當下人生的安頓。我很認同石彥偉在序中的評價:原林的詩具有“永遠在回家的路上”與“被光照亮的靈魂”的內(nèi)涵。原林用詩闡釋生命的終極意義——人從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即踏上永遠在回家的路上。生命的開始,即是走向死亡的開始。這是生命的真相和活著的現(xiàn)實,這的確殘酷,令人悲痛,卻又無奈。
一棵銀杏樹
給了我在北海最燦爛的一個秋日
無數(shù)片葉子
披著光,飄落下來
當我疲憊、厭倦、孤身一人行走
想起所有抹不掉的名字
我想,我也有回去的一天
在一棵樹下重拾自己
在詩性的自然里讀自己
讀出屬于靈魂的真言
生命始生,歸期已然
我像一片樹葉
秋風里,將回歸于你的懷抱
這首《生命冊》所言,是原林對生命的理解,也觸及人類生命本相。這樣的認識,與其說是通透和通達,毋寧言是智慧與理性。通透、通達的人,活得瀟灑、灑脫。而智慧、理性的人,活得從容、淡定。瀟灑,可以放浪形骸,無所顧忌;從容,深情擁抱,有所牽絆。二者都是因洞察生命的真諦而表現(xiàn)出的人生態(tài)度,皆可謂之超脫,前者有我而忘他,后者忘我而有他。然懷抱不同,境界有別。
生命意識的產(chǎn)生,一方面源于自然物候的變遷,一方面源自生命的消逝,二者最能觸動人心。生命意識作為一個哲學命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公元前提出:“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中國古人對此問題的思考,甚至更早,在《詩經(jīng)·曹風·蜉蝣》中詩人也提出相似的問題:“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詩歌以“蜉蝣”這種生命不過一旬的昆蟲起興,痛楚發(fā)問:“心之憂矣,于我歸息。”這是中國文學史上關(guān)于生命歸去問題的最早思考與疑問。在生命面前,古今詩人情同一理,心系一脈。
原林有著敏銳的詩心,他的詩表現(xiàn)出對季候的敏感。四季輪轉(zhuǎn),風光不同。原林筆下的四季,浸潤著詩人的深情。譬如第一首《花開花落》,詩題自有情韻,預示著生命的綻放與隕落。“在某一刻,我為桃花,你為清風/在某一刻,你為皓月,我為流水。”桃花、清風、明月,三個意象在春天極富生命感,而如此美好的生命,卻在流水中悄然逝去。詩人感嘆,縱然擁有“十里春風十里桃花”般旺盛的青春,也經(jīng)不起時間的銷蝕,“想著想著,你我就老了。”
生命有限,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令人難以釋懷的是短暫的生命承受了太多不幸與痛苦:“你像一座城堡/裝下比我更多的憂愁和不幸/你輕輕嘆息/亦是水月窺見鏡中人/花開,該是風吹衣袖/花落,該是遠山落雪”這幾句詩的信息很豐富。如果不理解詩內(nèi)在的脈絡,會覺得這幾句詩跳行了,或者脫節(jié)了。詩人因為花開花落,體察到時間的流逝,旋即而來的便是生命的消逝,這是一種令人脊背發(fā)涼的恐慌感,這是生命的常態(tài),也無需多說的事情。
生死的確是大事,哪里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呢?但是,哪里又有比生死更尋常的事呢?詩人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我承受了應該承受的憂愁和不幸,這與米蘭·昆德拉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內(nèi)涵有些許相似。“花開,該是風吹衣袖”,花開的季節(jié),馨香盈袖,這是愛的收獲,生命的富足。“花落,該是遠山落雪”,那是生命歸去的寂靜。這樣的結(jié)尾,表面上似乎點化了主題,其實,詩人另有深意要表達:流逝的時光對生命所帶來的焦慮,甚至恐慌在所難免,但人世間,有一種力量足以沖淡或者緩釋這種悲傷:即親情、友情、愛情。這是第一輯“生命冊”中的第一首詩,流溢出詩人深沉的生命意識和消解生命之痛的思考,并由此統(tǒng)攝詩輯及詩集。
二
“生命冊”中,原林敢于直面生命走向死亡的痛苦,尤其面對親人遭受病痛折磨的許多個特殊日子里,死亡直戳詩人的眼眶,直逼詩人的心臟。原林在《芍藥居地鐵站》寫母親生病:“我忘記了自己之后忘記了世界/我傻愣愣地看著人群/列車開走一輛又一輛/——母親病了。”母親病了,這個不幸的消息使他的腦子頓然一片空白,茫然地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著開走的一輛輛列車,短短的幾句詩,寫盡了一個兒子在母親病痛面前的不知所措。也許,這是他第一次經(jīng)歷母親患重病,這是他未曾想過的情形。父母健在時,誰曾想過他們會倒下,甚至會去世。詩人沒有說結(jié)果,只寫感受,但讀者可以猜測:“我記不起向東還是向西的站牌。”在簡單的話語、平實的敘述中,流露出無奈和痛楚。尤其“老家的一場雪/下在我身上”不忍卒讀,令人心酸。“雪”是原林詩中出現(xiàn)頻次頗高的一個意象,粗略統(tǒng)計,以“雪”命題,詩中的“雪”或與“雪”有關(guān)的“雪山”“雪蓮”等,不少于五十余次。無論是“老家的雪”,還是他鄉(xiāng)的“雪”(一場大雪里留下腳印/姑蘇城一片白最深的惆悵/落在鐘聲里),承載著詩人濃郁的鄉(xiāng)愁,沉潛著深沉的生命意識。
他的《重癥監(jiān)護室》是一首直面親人身患重病、遭遇死神威脅,卻無能為力的詩:
我的心
承受不住從南伽巴瓦峰滾落的巨石
一條河流
從我的眼里洶涌而下
他,靜靜地躺著,安詳至極
站著是巨人,躺著也是巨人
人世間的孤獨已無顏色
一滴淚里說盡掩藏的清冷與悲傷
讀這樣沉重的詩,凡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誰能不潸然淚下呢?其實,這恰恰體現(xiàn)出原林詩的卓越。葉嘉瑩先生在評價《古詩十九首》時曾說:判斷一首詩是好詩,還是壞詩,看詩歌引起的共鳴。也就是說,一首詩引起讀者的共鳴越多,詩越好。以此同理,判斷一個詩人是否優(yōu)秀,看他的詩是否寫出他人心中的情思。此情人皆有,然唯詩人能道出,此為好詩人。也就是說,優(yōu)秀的詩人不僅限于寫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站在人類乃至萬物共感的角度審視一切。
《失語的世界》寫葬禮:“一位使者敲門之后/他落淚了/那一場落雪的葬禮/只有寂靜,也只有寂靜的力量/穿透禱詞背后的疼痛/他無法回頭/在一場沒有盡頭的大雪里/一直前行。”寂靜的葬禮,是生死永隔的儀式。詩人把葬禮安排在“落雪”后,“雪”意象又一次出現(xiàn),意味著生命消逝后的寂靜,訴說著生者的悲傷,詩人關(guān)乎生離死別的思考,以及探尋未來的方向和活下去的掙扎:“在一場沒有盡頭的大雪里/一直前行”,可謂好詩惟雪最關(guān)情。
生命之痛在于消逝,青春在時間中消亡,生命在時間里逝去,自古以來,詩人難以拂去生命之痛。
生命令人欣喜,與世間的美好相遇。生命令人悲傷,時間摧毀一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千載人心情同一理。
三
原林寫生命之痛,但并不止于痛,他有勇氣為自己、為他人找到一個出口,抑或是給予人們活下去的力量。《在人世》中他寫道:“你說遠山淡遠落雪將盡/你說世界只屬于兩個人/一個人的憂傷倚著另一個人的憂傷/一個人的孤獨牽著另一個人的孤獨/挽著臂腕在風里行走/每一朵云最終都下落不明/一個人在詩里漂泊/一個人在詩外游走。”又是“落雪”的人世間,凄涼與憂傷相伴,但是,詩人的手臂挽著愛人、攜著孩子,人世間的真情淡了憂傷,淡了孤獨。于是,詩人不再恐慌。不僅如此,詩人以哲思再次思考生命的皈依與安頓,由此作為沖淡生命悲痛的方法,亦謂人生渠道。
人如何安排余生,也就是如何活著。《彼岸》是一首極富哲思的詩,詩很短,卻意蘊深厚:“麥子入倉后/整個荒蕪被雨淋濕/渡河。他要在彼岸/系好余生。”憂懼死亡,死亡終究會來,那么,人類該如何面對死亡呢?是惶惶不可終日,還是及時行樂?答案都不是,原林認為最好的安頓方式則是“系好余生”,這是何等睿智的識見!詩人基于對生命的理性認知與智慧思考,會必然地把人生與生命的關(guān)系明確化、時間化,以便支持生命個體的自我認知和生命安排——“系好余生”。
人學會與自己相處,也就是如何活得有意義。人可以與別人相處,但不善于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選擇喜歡的人即可,而與自己相處,則很難選擇,你必須全盤接受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面對他人,可以選擇逃避。面對自己,要有勇氣,需有“沿著黑暗抵達內(nèi)心深處的幽暗”的智慧與理性。《和自己相處》中,一種哲思在流淌:“在最美的年華/我渴望過死亡,因為心里有天堂/我逃避過死亡,因為心里有地獄。”這是何等使人驚悚的詩句,與阮籍筆下“朝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的詩句意涵驚人相似。字里行間沉潛著強烈的生命意識,令人窒息,卻使人沉思。只有心懷悲憫,且智慧的人才會渴望“那一束光里的今生后世”。這一束光,是經(jīng)風經(jīng)雨后的詩人在不斷提高識見、注重修煉后,照見了自己對人生的不同理解和感悟,對生命可擁有的輕與能承受的重、對生活中的喧嘩與沉靜,以及對人生中的媚俗與卓然的選擇,是詩人感悟永恒輪回的生命之光,照亮歷史隧道、穿越時空,多了歲月磨礪帶來的些許深刻。
讀原林的詩,你會被詩人那無處不涌動的悲憫之心所感動,讓我們?nèi)ダ斫猱斚碌谋菊娴纳鏍顟B(tài),也讓我們在紅塵的糾纏里學會修行,去找到生命的真正的出口,在覺悟中,我們看到那束光——耀眼、璀璨的光。
人如何呵護情感,即用情感緩釋生命之痛,豐潤生命的內(nèi)涵。原林的“生命冊”以及其他輯里多有親情、友情、愛情主題,是用來克服我們對生命恐慌的力量。
《口弦里的愛》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桃花開了又開/梨花落了又落/誰在遠方/彈撥你的心曲”。愛情盡管有著憂傷,但終究使詩人的生命充盈著等待的期盼與回來的歡喜,家的溫暖陪伴在身邊,流淌在心田。
抒寫愛情主題,深則綺靡,淺則艷俗。而原林以桃花暈染,用月光渲染,他拈出“月”意象,筆下的愛情淡若月光,不可把握,卻無處不在;難以相擁,卻揮之不去。這首詩的主題和結(jié)構(gòu)自有妙處,詩人表達愛情,但不止于愛情,詩從桃花盛開的春天到四季輪回,從月光下的等待到生命老去,四季更替,生命變化,在宏大的時間背景上,將感傷而美好的愛情展開,由此引發(fā)生命短暫的情感內(nèi)涵。在緊迫的時間面前,人必須要有依靠,有依靠的生命才能享受人生所擁有的美,詩人深諳生命的真諦,在黃昏時分,“炊煙升起/倚著門”的我,“眺望遠方的你”,你和我“靜靜地陪伴那一輪月”。詩人在渲染著因擁有愛情的美麗生命: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思念縈繞在山野,當月亮沉下去的時候,世界充滿著愛情。在月光下的愛,沖淡了死亡的恐懼,緩釋了生命的憂懼,人們享受到世界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于是,生活展示出溫情與善意。
原林用深沉的愛情沖淡生命的憂懼、焦灼,他更擅于用智慧和理性詮釋生命的內(nèi)涵,并賦予世界意義。世界之所以有意義,因每個生命經(jīng)過。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賦予世界以意義,譬如原林通過“月”認識了世界,并由此展開生命的思考:每個生命都是月亮所照耀的人,每個人都是月亮所等待的人。因為我們在月光下等待,世界才如此美好,愛情才如此動人。
原林詩中沉潛的生命意識,不止是生命逝去的痛楚,不止是洞察生命的超邁,不止是對情感的珍視與呵護,他擅于反觀自己,時刻警醒自己。《日喀則:在高處照見自己》正是這樣的一首詩,詩的卒章:“沿著音韻行走/雙手覆面/兩行淚滑落/人們相互參照/在對方身上照出自己。”這是一個生命覺醒者的表達,是一個“被光照亮的靈魂”歌唱。
以上僅對原林《渡口歸人》第一輯“生命冊”中的生命意識予以探析,當然,更多是體悟。原林文筆輕盈而雅致,將花開花落般生命的幽思,關(guān)懷既切近又杳渺。詩的質(zhì)地,畫的神采,以清亮的聲韻和柔細的筆觸,扣人心弦。
基于深沉的生命意識,原林的詩流溢出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對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能夠給予關(guān)心并關(guān)注,這是原林詩非常可貴的特質(zhì)?!抖煽跉w人》給我們提供了多樣化的視角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但生命視角尤為突出,在生活當中怎樣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熱愛的東西。原林的詩讓我們看到自己,看到親友,看到自然,看到彼岸,思考如何安頓好此刻人生的意義。原林就是這樣站在生命的渡口,面向那束光,分享他內(nèi)心豐盈的感受。
原林是一個擅于拾取人生印記的詩人,他把人生印記的碎片匯聚成一片生命之海,匯聚成一條璀璨的星河。詩集中有他鄉(xiāng)、有故鄉(xiāng)、有過去、有此在的記憶。他將這些散落的記憶系在生命脈絡上,用深情進行有機串接,主題鮮明而豐厚,這使他的詩耐人尋味。
如何從群體到個體,如何建立我們和周圍萬物的聯(lián)系而引起共情,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話題。他的筆下,有人間煙火,有他鄉(xiāng)山水,有朋友,有陌生人,有販夫走卒。生活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層面,也不是某一個類的概念,而是賦予獨具個性的意義,關(guān)照他者,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關(guān)心自然,與山水建立關(guān)聯(lián),是一個多元的共情關(guān)系,充盈著詩人深沉的生命意識。原林的詩寫出了愛的深邃和雋永,父親、母親、妻子、孩子、渡口歸人……都是他關(guān)懷的對象。尤其在“生命冊”中,對親人的守候,對愛人的撫慰,對自己的審視,無不是對生命痛感的強烈書寫,這些都是建立在原林深沉的愛意之上。
原林用詩探索生命,書寫深情,筆觸溫婉細膩,情致浪漫深沉,處處讓人感受到一種無言的、詩意的沖擊力。原林溫厚安靜的外表,掩抑不住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原林的幸運,也是讀者的幸運。原林以理性與智慧看待生命,以詩意與浪漫追求人生,他在生活中自有平和與福氣,在詩中自有溫婉與厚樸。原林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苦難的感知、對大自然的關(guān)照、對他人的理解,這是文學最寶貴的質(zhì)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