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璐 通訊員 巖子 攝影報道
四月下旬,地處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xiāng)下川口垣的千畝桃花競相綻放,灼灼桃紅嬌艷了春天、美醉了游客。
4月21日周末,馬場垣鄉(xiāng)下川口村古稀老人王相奎騎著電動三輪車早早來到桃花源,打開自家4畝桃園的網(wǎng)圍欄門,收拾了一下園內(nèi)游客撒落的垃圾袋,迎接新一天的賞花游客。
走進王相奎的4畝桃園,上百棵老桃樹軀干龍臥虬盤、蒼勁有力,灼灼桃花婀娜多姿、宛如紅霞。
“這些桃樹大多都栽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的樹齡。”桃園內(nèi),王相奎指著一棵棵老桃樹告訴記者,現(xiàn)在園內(nèi)的桃樹有200余棵,其中八成以上都有40多年的樹齡。
聊起桃樹的話題,打理了半輩子桃園的王相奎老人也是頗有感慨。老人還給記者回憶了他與自家4畝桃園的數(shù)十年情結(jié)。
據(jù)王相奎老人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下放到戶的政策春風(fēng)吹進了被譽為“青海第一村”的下川口村,王相奎一家人在下川口垣上分到了4畝耕地。
當時分到的耕地并沒有桃樹。因為下川口村與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一河相隔,村民們看到人家種西瓜效益比種莊稼好,所以起初好多村民開始在自家耕地了鋪砂種起了西瓜,王相奎也和其他村民一樣走上了鋪砂種瓜路。
“當時條件并不像現(xiàn)在,家里沒有農(nóng)用車,全靠驢車拉砂鋪地。”王相奎說,鋪上砂子的耕地里又搭上塑料小拱棚種西瓜,在當時那個年代,確實給家里填補了一些種瓜收入,家里的生活也開始漸漸好轉(zhuǎn)。
幾年后,大家看到發(fā)展桃樹比鋪砂種瓜更有前景,王相奎和其他村民們又開始了一次“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棄瓜種桃。
如今,栽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千畝桃樹連片成林、開花成景,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而來,踏春賞花,這里因此也被人們賦予一個新的雅稱——桃花源。從春季賞花到夏秋季采摘,桃花源景區(qū)每年接待30余萬人次的游客,也為當?shù)厝罕娒磕昀塾嫀?00萬元左右的收益。
眼下,正值桃花盛開的最美季節(jié),燦燦桃花吸引著四方游客向“天路桃源”云集。
周日的上午10點多,民和天空半晴半陰。西寧市、甘肅省蘭州市等地的游客已經(jīng)陸續(xù)不約而至,桃花源景區(qū)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熱鬧。而王相奎也站在自家的桃園入口處,熱情招呼著前來賞花的游客。
走進王相奎的桃園,滿園桃樹花開正艷,花叢間蜜蜂忙碌采蜜,桃樹下游客們或悠閑賞花,或拍照留念。
園內(nèi)一對中年夫妻一邊賞花一邊拍照,不時發(fā)出“真好看”的贊嘆聲。這對賞花夫妻是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一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打拼,這次駕車返鄉(xiāng)路過民和,剛好趕上盛開的桃花,便在桃園駐足打卡。
“本來是直接回家的,聽說民和的桃花開了,又剛好順路,便過來看看。”夫妻倆說,這滿樹的桃花確實好看,他們看看就回老家,明后天把家里老人帶下來也看看桃花。
來自樂都區(qū)的王女士和丈夫也帶著年逾八旬的老父親走進王相奎的桃園賞花。“老人年紀大了,趁身體還硬朗,就帶出來走走看看。”王女士表示,他們在桃園看看花、歇歇腳后,下午還要帶老人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去看看郁金香。離開桃園前,一家人還向王相奎問詢桃子成熟的時間,打算到時候一家人下來體驗一下采摘的樂趣。
對于王相奎老人來說,他幾十年打造的4畝桃園,供游客賞花只是一個“插曲”,核心還在于桃園的收入。因此,王相奎老人對這4畝桃園精心呵護、細心打理,不僅僅讓游客看到更嬌艷的桃花,而且更盼著結(jié)出更多桃子、賣出更好價錢。
據(jù)老人介紹,今年開春后,他給這200余棵桃樹施用100公斤的磷酸二銨、260余公斤的麻渣、4噸左右的雞糞,待桃子長到拇指大小后,就開始疏果和套袋。
“去年套袋4萬個,桃子套袋后可以有效減輕病蟲危害,桃子外觀干凈鮮亮、著色勻稱,避免與農(nóng)藥接觸,還可預(yù)防桃子成熟期間的鳥害。”王相奎老人說,桃子套袋的好處很多,價格上也比未套袋的稍微好一點,去年桃子收入3萬余元。
“今年盼著桃子能賣個好價錢!”桃園內(nèi),王相奎老人仔細打量著滿枝粉紅桃花,對自己的4畝桃園充滿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