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上過幼兒園,從七歲進入小學直到現在,閱讀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到今天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那時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我常穿舊衣服,這讓內心敏感的我無比自卑。但是因為我的作文寫得好,從小學開始,一直得到語文老師表揚,這也讓我增添了許多信心。
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想寫。我的作文,在高中時獲得一個全國性的作文大獎,拿到了20塊錢的稿費。那時候的20塊錢,遠比現在的二百塊值錢,可是不得了的。因為我偶爾得到的零花錢,只有五分或一毛。
我小的時候既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更沒有手機。說起我讀過的書,如果以年齡段來劃分,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中時讀過的一本長篇童話體小說《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是張?zhí)煲戆l(fā)表于1932年的長篇童話,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yōu)秀的民族童話精品。這部長篇童話的主角大林和小林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的父母因家庭貧苦而死亡,兄弟倆不得不外出謀生。大林被富翁叭哈收養(yǎng),改名為唧唧,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養(yǎng)尊處優(yōu)好吃懶做。在200個仆人的伺候下,大林變得肥胖無比。小林在一個工廠里做童工,吃不飽穿不暖,飽受欺凌和虐待,他和小伙伴們不甘心被壓榨工人的大老板四四格變成雞蛋吃掉,大家奮起反抗,一起消滅了四四格。小林后來在中麥伯伯的幫助下做了一名火車司機。大林與薔薇公主結婚,在坐火車去海濱時與當火車司機的小林相遇。因為需要用火車為災民運送救濟物資,小林他們舉行了大罷工。心急的大林叫來怪物推火車,怪物卻把火車推到了大海里。后來大林漂流到了一個遍地是財寶的富翁島上,最終餓死。
這個故事揭露了舊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無恥和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贊揚了勞動人民為了追求光明而頑強不屈的斗爭。雖然這是一個寫在解放前的童話,但是現在的孩子讀來,仍不會有距離和年代感。因為這個童話構思奇特,手法夸張,想象大膽,情節(jié)曲折,讓人愛不釋手,讀者很容易被它吸引。書中的各種人物,不論是大林和小林,還是鱷魚小姐、狐貍平平、紳士狗皮皮,以及薔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都十分鮮活生動,他們會讓你痛恨,也會讓你熱愛;會讓你流淚,也會讓你發(fā)笑;會讓你緊張害怕,也會讓你感動難忘。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只適合孩子們讀,也適合成年人讀。不論是漫畫化的諷刺喜劇手法,還是荒誕不經的情節(jié),抑或是層出不窮的鬧劇場面,小說幽默、兒童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獨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我尤其關注這本書和現實密切相關的內容。書中有小林、喬喬、中麥伯伯等現實型人物,有火車、學校之類的現實性事物,有農村和城市,有底層窮人和高層領導者,無一不和現實有關。從王子、公主到兇惡的巡警、徇私枉法的法官,從好吃懶做的富翁和一心只為賺錢的皇家小學校長、老師,到農民、工人、童工、火車司機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小說中出現。
小說剛開始不久就出現的場景,緊緊揪住了讀者的心,讓人欲罷不能:
兩個人剛要跑,那座山動呀動的陡地站了起來!
啊呀,是個怪物!——人不像人,獸不像獸。
這個怪物原來在這里睡覺。他們還以為他是一座黑山哩。怪物現在站直了,眼睛像一面鑼那么大,發(fā)著綠光。他伸出他那長著草的手來抓大林和小林。他要吃他們!
真不幸,大林和小林一定會給怪物吃掉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小說的喜劇手法。比如,上課時,唧唧(大林)選了貓老師的課,學費是只要一塊雞蛋糕。上完了課后,唧唧拿一塊雞蛋糕給貓老師。貓老師說:“我說的是:上一課只要一塊雞蛋糕,一塊雞蛋糕,一塊雞蛋糕。加起來可是三塊呀!”讓人忍俊不禁。
又如:
四四格摸摸綠胡子,答道:“因為我的鼻孔太大了,太大了。說起話來鼻孔里就有回聲,有回聲。”
類似的喜劇表現手法在這個小說中比比皆是,十分有趣。而小說中那個長長胡子的拖到地上的國王,他常常因踩了自己的胡子而大哭,還要親自舉著油燈去開城門。他喜歡吃餛飩和油炸臭豆腐,但卻讓皮皮先付錢,顯得十分小氣,讓人忍不住發(fā)笑。
雖然我讀這部作品是在二三十多年以前,但現在想起,仍然印象深刻。而這本書,也對我后來的寫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它促使我去關注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底層的以掙扎的方式拼力生存的人們。
我的父親和母親,類似這個小說中的貧苦人。我的母親一字不識。在可以參加掃盲班認識幾個字的時候,當時十來歲的我的母親,曾背著她的小弟弟去掃盲班想讀書認字,但是卻被封建思想極為嚴重的她的爺爺拿著扁擔追出了課堂。
我的母親曾不止一次嘆息她不識字,她是個十分聰慧靈巧的人,她能吃苦,不怕累,十分勤勞。她的一生,因為不識字,成為巨大的人生障礙,更是增添了許多艱難。她看電視,從不知道片名是什么;她看我發(fā)表的文章和出版的書,卻從不知道我在寫什么;她出門走遠路,我們總是擔心她無法一個人乘車遠行,怕她在城市里迷路回不了家……總之很多 擔心,都因為她沒有機會上學和無法閱讀,這也是她一生最大的遺憾。
后來,在有了我和兩個弟弟的時候,我的母親和父親下定決心要讓我們姐弟幾人讀書識字。于是,我們都有幸走進學校的課堂里學習。然而,普通農民的家庭負擔三個學生是十分吃力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幾十年前能吃飽肚子都不容易。
我永遠無法忘記,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我,有一天看到一本童話書特別想買下來。這本書的定價是三毛五分錢。為了得到這本書,我整整哭了一個中午,但是,我的父親最終還是沒有買給我。那天下午我一路哭著去了學校,非常傷心,結果遲到了不說,還被老師批評。
那本擺在報刊亭的童話書,讓我牽念了很長時間,睡里夢里都是。我最終都沒有得到它,但我并不因此而怨恨我的父親。因為我所在的家庭完全靠種地吃飯,每一分錢,都得從雞屁股里來——得靠雞蛋來換。而那個時候,想得到雞蛋也不容易。因為家中的母雞特別愛護她的蛋寶寶,總是把雞蛋下到一個廢棄了的炕洞里。每一次我從炕洞里拿雞蛋,都會被一只雄赳赳的公雞啄屁股,而在旁邊負責趕公雞的我的弟弟,總是三心二意。那時候我弟弟真的很像釣魚的小貓,一會兒想捉蝴蝶,一會又想捉蜻蜓??傊谶@樣一個不盡心盡力趕公雞的弟弟的照看下,我為了取雞蛋吃了不少苦頭。
有一陣,不知道為什么那只母雞不在那個廢棄的炕洞里下蛋了,于是,許多天不見雞蛋的我的父親和母親責怪我和弟弟,認定我倆把雞蛋偷去換零食吃了。這確實冤枉了我和弟弟,于是我們倆下定決心抓住偷雞蛋的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我們找到了雞蛋——在一個老鼠洞口。這讓我和弟弟高興了很長時間,我們連續(xù)幾天蒙受的不白之冤終于被洗清。不過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到底是老鼠把雞蛋偷到那里了,還是母雞把雞蛋下在那里。雞蛋找到了,我們便也沒有深究原因。
拿到雞蛋,我們還得自己拿到外面去賣掉,才可以換到幾個錢供家中零用,買些肥皂和青鹽、火柴一類的生活必需品。而想要買書,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幸運的是,我的父親非常愛看書,他想盡辦法將一些書帶回家,有《唐詩三百首》,有《紅樓夢》《水滸》等古典名著,還有《約翰克里斯多夫》等外國名著。這些書,父親從不阻止我閱讀,于是,我很早就開始讀這些書,雖然許多字不認得,許多情節(jié)不甚明白,但還是堅持閱讀,這其中就有《大林和小林》。借《大林和小林》,我看見了一個世界:有悲苦,有辛酸,有反抗,有成長……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宋代大家蘇軾的名句。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而那些經過時間沖洗留下來的經典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如高峰如玉柱,值得我們永遠滿懷敬意地虔誠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