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家里困難,肉和蛋是奢侈品,一年也吃不了幾回。如果要改善一次生活,就只能在涼粉、甜醅、豆腐這幾樣“美食”里選擇了,因為它們所需食材自己家里都能種,容易辦到。雖說,那個時候從集市上買一碗涼粉只要一毛錢,但對沒有經(jīng)濟收入,經(jīng)常拿幾個雞蛋換取油鹽醬醋茶的農(nóng)民來說,根本沒有多余的錢給孩子們買零食。要想在漿水拌湯、高粱攪團、包谷散飯輪番占據(jù)飯桌,把家人吃得見影害怕的情形下,偶爾換換口味,犒勞一下家人,就只能自己動手,利用現(xiàn)有的原料,改換一下飯菜的花樣了。在我的記憶里,做蕎麥面涼粉,是母親為我們解饞的最常用辦法。
每當家里打算要吃一頓蕎面涼粉時,我們姊妹弟兄最容易聽從使喚,都會自覺協(xié)助母親。馬上就有好東西吃,干活的積極性自然就高漲。大家一齊動手,好飯到嘴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當年農(nóng)村人做涼粉,憑經(jīng)驗、憑體力,純手工、純天然。我家做涼粉的主角自然是母親,其他人根據(jù)年齡大小,承擔(dān)不同的任務(w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zé)。有抱柴的,有摘菜的,有搗蒜的,有拾遺補缺當機動隊員的。我和二弟年齡最大,無需多說,推石磨加工蕎麥珍子的活就我倆了。
一切準備就緒,馬上進入加工制作程序。首先把蕎麥皮從磨好的蕎麥珍子里分離出來,然后將蕎麥珍子倒進盆里浸泡。泡好的蕎麥珍子放在案板上,用搟面杖或玻璃瓶子碾壓搓磨,直至團成面塊狀,再將其裝進紗布網(wǎng)袋里,在盛有清水的盆子里搓洗擠壓出面漿來。揉出來的面漿倒入另外一個盆里,就這樣反復(fù)揉第二遍、第三遍。洗出的面漿越來越粘稠,網(wǎng)袋里的渣子越來越少,最后將渣子倒掉,面漿熬制涼粉。
鍋里刷一層油,這樣方便鏟去粘在鍋上的涼粉,洗鍋也比較容易。刷好油后,將面漿倒入鍋里,加一小勺堿面,一勺食鹽,灶膛同步點燃燒柴,全程用中小火。這時,就可以用搟面杖或飯勺,按照同一個方向不停地攪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面漿越來越粘稠。當熬制到半透明狀的時候,蓋上鍋蓋,用余火燜5分鐘左右,即可出鍋。只有熟透了的涼粉,吃起來才爽滑筋道,所以說,掌握火候非常重要。
熬制好的涼粉,倒入干凈的盤子或盆子里,讓它自然冷卻凝固。
涼粉已經(jīng)做好,緊接著,就開始享用了。喜歡吃什么樣形狀的涼粉,就看個人的習(xí)慣了??梢园褯龇矍谐蓧K,也可以切成條,削成片,或者用專用工具撈兒撈成面條狀的細條。吃涼粉,非常講究調(diào)料的種類和搭配。很可惜,限于當年農(nóng)村的條件,只能配上辣子、蒜泥、食鹽、食醋、蔥花這么幾樣調(diào)味品。別看調(diào)料單調(diào)、普通,大家狼吞虎咽的吃相,讓一旁的人毫不懷疑他們是在饕餮山珍海味。
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到今天,涼粉的加工工藝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蕎麥脫殼,分離面漿,再也不用那么費時費力。但我總覺著當年飽含著兒時滿滿回憶的手工涼粉制作流程,讓人感到親切難忘。大家齊心合力用土方法做出來的涼粉,筋道、爽口。簡單普通的幾樣調(diào)料,讓人品出了難得的醇香、可口。
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為什么總是忘不掉當年涼粉的那種口感和滋味,因為那里面有難以忘懷的鄉(xiāng)愁的味道,有難以替代的媽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