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青茉莉提供
□王偉章
佘姓穆姓出自青海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結,也都有一個做英雄的夢。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精忠報國的岳飛,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甘受烈火焚身的邱少云……都是我們小時候熟知的英雄。我記得,小時候能夠接觸到的娛樂活動很少,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父子四人傍晚準時在家中的收音機旁,收聽中央廣播電臺每天播放的單田芳評書《楊家將》,說書人口中的英雄似乎比書本上的更加生動鮮活一些?!稐罴覍ⅰ分械馁芴?,作為“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形象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稐罴覍ⅰ分v楊老令公戰(zhàn)死后,楊六郎、楊宗保(六郎之子)、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遺志繼續(xù)戰(zhàn)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家族女人繼承遺志繼續(xù)戰(zhàn)斗;主人戰(zhàn)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鬟也要繼承遺志繼續(xù)戰(zhàn)斗。佘太君這一人物角色,據今天考證,實有其人。她原名折賽花,黨項人,太君是后來的封號。
今天我們考證,折姓最早來自魏晉時代一支名叫折掘氏的鮮卑部落。這支部落最初從河套輾轉進入湟水流域,成為拓跋鮮卑所建地方政權南涼所依賴的重要政治勢力。“傉檀于是僭即涼王位,赦其境內,改年為嘉平,置百官。立夫人折掘氏為王后,世子武臺為太子。”還冊封折掘皇后之弟折掘奇鎮(zhèn)為右衛(wèi)將軍。南涼滅亡后,河湟折掘氏部落先后依附于西秦等地方勢力,到唐安史之亂前后,吐蕃勢力北上,隨黨項內徙麟、府,改姓折姓,在唐末時期成為黨項部落五大姓氏之一?!缎挛宕伏h項傳》中載:“黨項,西羌之遺種。其大姓有細封氏、費聽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為最強。”折氏、拓跋氏雖屬西羌,但從部落名稱看,有明顯的鮮卑族基因。細封氏、費聽氏、野利氏為鮮卑化的羌族部落。吐谷渾、黨項各部族外遷,無疑這是自先秦、兩漢羌人外遷后,青海人口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外遷。他們最終匯聚到了黃河岸邊美麗的寧夏平原。野利與拓跋(即后來的西夏開國皇帝李氏)等其他黨項部落建國西夏。李元昊第一位皇后即為野利氏,野利仁榮、野利旺榮兄弟更是元昊股肱之臣。歷史給我們開了個玩笑,不知道這其中黨項內部發(fā)生了怎樣的歷史紛爭,共同內遷的折氏卻作出了脫離黨項、投靠其他陣營的決定。
歷唐末、五代、北宋三個時期,折氏在政治上崛起、興盛、衰亡,如同東漢義從胡從月氏而羌,由羌而漢化,在近三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折氏也由鮮卑而黨項、由黨項而漢化,其家族的文化和婚姻面貌無疑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翻看府谷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所珍藏的《折惟正墓志銘》《折克柔墓志銘》《折克儉墓志銘》《折克禧墓志銘》《折克臣墓志銘》志石、《折惟信墓志銘》殘志,同樣在挖掘折氏家族文化的無意間,還發(fā)現了《慕容夫人墓志銘》,從中也能了解到較為完整的楊門女將穆桂英家的族史。穆桂英,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相傳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zhàn),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她與楊家將一起征戰(zhàn)衛(wèi)國,曾大破天門陣,屢建奇功??甲C《慕容夫人墓志銘》,不能不說,穆柯寨之名來自青海莫何川,穆桂英的“穆”姓就是鮮卑慕容氏的簡稱。
土官制度在青海曾盛行一時
任命部落首領兼任州、縣長官始于唐宋的傳統(tǒng)。北宋“開邊”,就任命唃廝羅以及子孫為地方官員,遣使詔諭、盟誓、以貿易優(yōu)惠及經濟援助換取和平。在行省的部署之下,土官及所管轄的土軍負責地方治安,并參加屯田等開發(fā)活動,必要時土軍可由朝廷調用。
說到朝廷征調,土族史詩《祁家延西》中記錄了以祁秉忠土司為首的土族將士忠君愛國、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統(tǒng)一和安寧而舍身忘家、東征西討的英雄業(yè)績。明萬歷年間,遼陽賊寇叛亂,朝廷張榜招帥,西寧總兵蔡博柱為求升遷,揭榜平叛,屢戰(zhàn)不勝。圣上降旨,再若不勝,性命難保。蔡博柱即假傳圣旨,命年高八旬已告老還鄉(xiāng)的副總兵祁延西率兵出征。祁老將軍攻城拔寨,屢戰(zhàn)屢勝,但在歸來途中被柴總兵射殺。這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們看到《楊家將》中老將軍楊業(yè)含恨而死時,同樣感到氣郁難平,恨不得將潘仁美碎尸萬段??梢姵⒗镱^也總有壞人。
但怎么說,在地方上,土官除受朝廷“羈縻”外,完全是一個地區(qū)掌握“生殺予奪”的土大王。他們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又是當地的大領主,掌握著軍、政、財權。土司內部更是建立了一套有別于流官治理的嚴密的統(tǒng)治機構,治理轄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訴訟、刑罰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冊封世襲、劃疆分治,軍事上實行土兵制度,以種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農奴組織成土官武裝,維持土官統(tǒng)治和供王朝征用。元朝推行的萬戶制度,在萬戶下設立千戶長和百戶長,適應上馬可戰(zhàn)、下馬放牧。
明王朝基本上承襲了元代對藏區(qū)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但其改變了元朝單一扶植某個教派的做法,“多封眾建經分其勢”,對有影響的佛教各派首領均加封號。最高的封號是“法王”,先后封噶舉派得銀協巴為“大寶法王”,封薩迦派昆澤思巴為“大乘法王”;宣德時封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絳欽卻杰為“大慈法王”。次等封號是“王”,如贊善王、護教王、闡化王、闡教王、輔教王等。其下還有大國師、國師、禪師等名號。“大寶法王”在三大法王之中,封授最早,禮遇最隆重。“大寶法王”原系元朝給薩迦八思巴的封號,但此時噶瑪噶舉派勢力超過了薩迦派,明朝將此號封給楚布寺噶瑪巴活佛,使之成為當時西藏佛教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