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一近照 洛嘉才讓 攝 王麗一,文學副刊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7屆高研班學員。作品散見于《青海湖》《延安》《瀚海潮》等文學刊物,《瓦藍色天空下》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于今年8月出版。
□王麗一
我出生在陜西富平,一歲時就隨母親來到父親工作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童年、少年,包括青春期都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度過的。德令哈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家。我之所以稱德令哈為“家”而不是“故鄉(xiāng)”, 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其實有點尷尬,準確地說,是沒有故鄉(xiāng)的一代人,我們注定了跟隨父母四處漂泊,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家。伴隨我們成長的,只有“出生地”“成長地”和“生活地”這些總是透著點隔膜的字眼。盡管如此,德令哈在我的生活中依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分量。
德令哈位于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邊緣,城市面積很小,一條巴音河將小城一分為二——城東和城西,騎個自行車轉(zhuǎn)一圈都要不了半個小時。但它又是個神奇的地方,多民族聚居,外來人口多,五湖四海的特點異常顯著。凡此種種,便造就了德令哈以至柴達木的包容和大氣。我就是在那里,和我的藏族、蒙古族、回族,還有哈薩克族同學、朋友一起度過了人生最值得懷戀的青春歲月。那是一段純凈而又美好的日子,其間充滿了無拘無束和歡笑恣意。
那些婉轉(zhuǎn)清亮的少年往事,那些瓦藍色天空下的點點滴滴,都曾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幾十年過去了,德令哈街頭那橘紅的路燈依舊閃著誘人的光彩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巴音河水仍然清澈無比地在我的記憶中奔流……正因為如此,我將此散文隨筆集取名《瓦藍色天空下》。我愿意以此表達對海西的思念,表達我對德令哈的難忘和不舍。
《瓦藍色天空下》分為六輯,第一輯主要是關(guān)于青海高原的一些隨筆散記,有回憶性的文字,也有現(xiàn)場記述。青海高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今生今世,我與它早已血脈與共;第二輯寫的是我身邊的一些人與事,他們一直存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我對他們有敬重,有惋惜,更有懷念,他們給我的人生帶來慰藉、鼓舞乃至改變;第三輯是藝術(shù)筆記,一些音樂方面的札記隨感;第四輯是游記,是這些年在一些地方游走之后所寫的紀游式的文章;第五輯算是我的成長記錄,也是對青春的回望。雖然現(xiàn)在看來,這部分文字中,不少已經(jīng)幼稚得令人汗顏,可在整理過程中,我還是不忍割愛地把它們保留了下來。青春已逝,且讓那些純真的記憶陪伴我一路向前吧。第六輯是我采寫過的幾個人物,這也是多年職業(yè)生涯給予我的饋贈。這些人物都是我十分敬重或者看重的人,是值得我用心去書寫的人。我是懷著朋友般的熱情去寫他們的,也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感受他們的業(yè)績與情懷,故而也執(zhí)拗地將它們收錄在書中。最后,附錄了秋玲和大偉兩位朋友對我的評論,這兩篇文章在《瀚海潮》上發(fā)表過,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感謝《瀚海潮》執(zhí)行副主編馬丁老師的肯定與支持。
我不是一個勤勉刻苦的人,輯錄整理、檢視舊作的過程中才越發(fā)覺出自己的懶散。書中大多篇章屬于約稿,是應刊物或報紙之需匆忙完成的急就章。這樣一看,內(nèi)心不免有點沮喪。雖寫了多年,卻始終沒有滿意之作,說來令人有些不安。自身最明顯的不足,大約就是當編輯通常會有的毛?。貉鄹呤值?。
人到中年,回望來路,不禁驚覺自己浪費了多少好時光。
所幸,一路走來,總是遇到關(guān)心、愛護我的人。其中,有敬重的領(lǐng)導、師長,有并肩的同仁、朋友,有親愛的同學、伙伴,他們一路陪伴,一路鼓勁,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勇氣與呵護。有他們的激勵、支持和鞭策,這部集子中的一件件作品才得以完成。更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們,是他們,幾十年來一以貫之的包容、關(guān)愛讓我了無牽絆,始終做我想做的夢。是他們,成就著我,也敦促著我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向前方。
感謝青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王紹玉等人的熱情支持!感謝楊廷成、馬海軼、馬鈞等老師的出謀劃策!感謝魯院同學胡煙女士于百忙之中為拙作寫序!感謝責任編輯田梅秀女士的傾情付出!感謝周濤先生精心設計版式!感謝所有關(guān)心此書出版的人!
略薩說過:生活是一座迷宮,我們在這里出生、穿梭、死去,文學幫助我們在迷宮中找到方向。
許多年了,我一直難忘巴音河水在瓦藍色的天幕下一路奔騰的清澈與歡樂,那一朵朵潔白的浪花就那樣心無旁騖地盛開在湛藍的高原天空之下,盛開在西部寂寥而又曠遠的戈壁灘上,每一朵浪花都有屬于自己的方向,它們沿著寬闊的河床一路歡歌奔向遠方。
愿我也能借助文學的滋養(yǎng)在生活的迷宮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這本集子,就當是我文學之路上的一次回望與小結(jié)吧。愿每一次駐足,都有更好的出發(fā);每一次出發(fā),也都有更好的抵達!再次感謝各位老師、朋友、親人。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的出版。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