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箱子,是專門用來放書信的。我喜歡在一個陽光很好的午后,泡一杯醇香的茶,在厚厚一沓書信中,隨手抽出一封來,慢慢地品讀,那些書信往來的日子一幕幕浮現在我眼前,感覺好像與好友重逢把盞暢談,那種久違的溫馨瞬間充滿我的胸懷。
記得上小學時,學校組織“手牽手”活動,就是本校與外地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寫信交流學習體會,分享喜怒哀樂。那段時間,每周收信、寫信、寄信,然后數著日子,等著回信,是枯燥學習生活中最讓人愉快的事。
初中有段時間流行交筆友,老師和家長都不是很支持,但我還是偷偷與幾位筆友保持著聯絡,雖然素未謀面,但那一封封信件卻如汩汩清泉,滋潤著我們爛漫的青春。到了初三,新換的班主任以嚴厲著稱,他總能從學生的信件中找出“早戀”的蛛絲馬跡,經過班主任幾次“誡勉談話”,我不得不中止了與筆友歷經一年多的美好通信。
“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寫信的過程如此動人。我初中畢業(yè)在外地求學,想家了,就讀家里的來信,從字里行間,感受著拳拳眷顧。或鋪開信紙,給家里寫信,讓那份思鄉(xiāng)之情融化在文字中。多年后聽妹妹說,父親想我了,就反復摩挲著我寫的信,一遍一遍看……我那古板嚴厲的父親,內心竟也有著這么細膩的情感!
書信不僅記錄了友情、親情,而且也是愛情的見證。參加工作后,我與女友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書信就成了我們唯一和所有的寄托。等信的過程焦灼而美好,我想,那種心心相牽的感覺,也只有相愛的人才能體會。收到她的來信,總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回信。當信從手里離開落進郵筒的那一刻起,另一種希望也開始潛滋暗長——什么時候,才能再收到她的來信?那時,給她寫信,讀她寄來的信,成了我最幸福快樂的事。
現在,書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們的聯系方式方便快捷,電話、短信、視頻通話、語音聊天……信息秒回??墒?,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不時讓我生出一種悵然若失之感,生活中少了筆墨情深、倚門翹盼的等待,也少了驚喜,品味不出應有的韻致。那柔軟的書信帶來的“真情實感”,真的“春去了無痕”了嗎?
讀《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這些充滿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的書信,不只讓寫信人的子女受益,而且還影響深遠澤被后世。海子也說:“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生活中,有很多是不適合快捷的,比如親情、友情,它需用情成長,用心經營。于是,我提起筆,將自己的情感鋪展在每一封信里,寄送到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