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濕地是人類重要的環(huán)境資源,被譽為“地球之腎”。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濕地公園內(nèi)既有雪山、沼澤、河流、湖泊、森林,也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胡禿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麝、巖羊、藍馬雞等,是集生態(tài)保護、科普宣教、生態(tài)旅游、科研監(jiān)測為一體的我國高原河流濕地保護的典范。
近日,互助縣作家協(xié)會特邀省內(nèi)部分作家、詩人深入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及其輻射的磨爾溝、岔巴峽、七塔峽、燕麥川、卻藏灘等地,開展了“保護濕地,走進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主題文學(xué)采風活動,編者特選發(fā)部分作品與讀者共享。
甲子初秋,艷陽敷金。應(yīng)互助縣作協(xié)邀約,很榮幸地參與了走進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濕地”主題采風活動。行程兩日,感慨良多。日夜恍若身在閬苑,飄然如仙矣。故鄉(xiāng)的風景美,人情更美。美哉!斯地斯人。
南門峽,是祁連山南麓一處隱秘之地,一方豐饒之鄉(xiāng)。早在童年時,石峽清風就吹拂著一灘野花,如抖開的錦緞,裝扮著清苦而又漫長的夏日,滿巷道的炊煙有來自南門峽山柴苦澀的藥香;從峽口涌出的一帶溪流,帶著雪的清涼,帶著白云的輕盈,帶著菜花的清香,且行且歌且舞,不時掀動一處處滯重的磨輪,吱吱呀呀,哼著一個個村落的百年歌謠……記憶中,仿佛昨日。
多年以后的這個秋天,南門峽又一次撞進我的胸懷的時候,既親切,又陌生。流年似水,我已老去,但南門峽這位自然之女,美色依舊,風韻尤豐,綽約于一派山水之中。
石天門,依然望著歲月的風云;一泓碧水,依然漂洗著祁連的云影;滿山滿川的綠樹青草,依然渲染著醉心的情調(diào);岸邊飛翔或涉水的水鳥,尤其是新來的黑鸛打量著這一方應(yīng)許之地,決定是否要長久定居;一座老寺,由青龍白象守護,入定在鳳凰山前,冥想:前世輝煌,人間滄桑,肉身里不安的靈魂……
在濕地公園保護中心的展示廳,管理人員熱情推介這一方山水的“濕情畫意”、獨特的地質(zhì)地理自然氣候特征、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和人文資源。在一本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手冊》中,可對這里的生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一片神奇濕地,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物種,可謂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生物伊甸園。據(jù)調(diào)查,這里共有植物68科351種,綬草、短芒披堿草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祁連圓柏、羌活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共有動物24目54科335種,白肩雕、黑鸛等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鴻雁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
最令管理人員感興趣的是一種新來的珍稀鳥類——黑鸛。據(jù)說這種大型涉禽,是目前世界瀕危珍禽,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世界僅存2000多只,中國約有1000只,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其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因此被稱為“鳥中熊貓”。
在展示廳實時錄像監(jiān)控鏡頭中,我第一次較為清晰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水邊的沼澤地,黑鸛與赤麻鴨、黑鳶、漁鷗等水鳥一起優(yōu)雅散步,或在水草中覓食,或在沙渚間縮背休憩。在水庫南岸的觀鳥臺,我在望眼鏡中再次瞭望到它的姿影,芳草萋萋,水波瀲滟,一只黑鸛在草叢間佇立靜思。忽爾,兩只大鳥掠過水面,黑羽,白腹,闊長的紅喙。有人喊道,看,黑鸛!
走下觀鳥臺時,正是中午時分,天光山影,倒映水中,萬物交相輝映,在逐漸強烈的秋陽下,重疊,交匯,融為一體,和諧共處在大自然寬厚的懷抱里。人類走出大自然的森林,苦苦追尋千年萬年,最終走進了鋼筋水泥的“森林”。但他們每一個細胞里都永久儲藏著山魂水魄以及草木的氣息和山風的呼喊,經(jīng)久不散。走進山水,就走進了暌違已久的自然故鄉(xiāng)。
離開觀鳥臺時,我心底默默祈愿:祝你平安,黑鸛!祝你平安,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