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qleddsc.cn/uploadfile/2020/0615/20200615095025356.jpg)
提起何海霞,就不得不說在1997年北京太平洋春拍會上,由何海霞繪制的巨型《江行攬秀圖》薄胎碗經(jīng)過各路買家的激烈競爭,最后以35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chuàng)下當代名家陶瓷市場的最高紀錄。之后,何海霞一直是筆者關注的重點人物。
![](http://jqleddsc.cn/uploadfile/2020/0615/20200615095047898.jpg)
青出于藍勝于藍
金碧青綠第一人
何海霞(1908年—1998年),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北京人,滿族。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書畫,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5年師從張大千學畫,1936 年底河北大旱,何海霞和張大千、于非闇等作賑災義賣,何海霞捐出5幅作品。之后,活躍于北平畫壇,他常與張大千、溥儒、于非闇等一起吟詩作畫,如張大千曾作孔明像,何海霞補景,溥儒書出師表題字,一時傳為合璧佳話。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青綠山水成就最高,創(chuàng)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
藝術市場熱門貨
宏幅巨制有潛力
在筆者看來,何海霞無論是地位還是資格,無論是藝術還是學術都不在黃胄之下。未來何海霞是最有希望躋身億元畫家俱樂部的成員之一。其中有三個理由:
一是何海霞是開宗立派的人物,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可謂“‘金碧’輝煌”。
二是何海霞的作品中宏幅巨制偏多。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調往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后,何海霞應邀為國內重要公共場所繪制作品,不少作品將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嫻熟地融為一體,色彩明亮,氣勢磅礴,并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發(fā)不止的精神面貌。
三是何海霞作品很早就在市場上流通,抗戰(zhàn)勝利后,何海霞與老師張大千一起學習期間,張大千多仿臨古畫,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他也為張大千代筆畫山水畫,并多次和張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博物館收藏。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藝術拍賣興起后,何海霞的作品就已經(jīng)成為各大拍賣行的固定拍品。記得1992年他的《雄心壯太華》在深圳以14萬元拍出,在當時屬于天價,轟動拍壇。之后,何海霞的作品價格在市場上穩(wěn)步攀升,特別是1998年何海霞去世后,他的作品漲幅較快,近幾年,更是扶搖直上,迭創(chuàng)佳績。2010年何海霞的《臨袁耀桃園圖通景屏》在北京納高的拍賣中以8848萬元成交,此價距離億元僅一步之遙。2011年北京納高推出的巨幅《延安頌》(原保利公司藏品)獲價4485萬元。同年,《人在圖畫中》在上海榮寶齋以2070萬元售出。2013年《天山南北》在北京銀座以1552.5萬元成交。2014年何海霞1958年作《幸福山區(qū)》在北京銀座獲價2093萬元。
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和研究:何海霞的以下三類作品值得收藏者和投資者關注:一是何海霞臨古作品。何海霞早年臨摹了大量名跡,這類作品反映他極強的傳統(tǒng)功力,很受藏家的青睞。二是紅色題材的巨幅力作,何海霞這類作品數(shù)量較多。縱觀以往傅抱石、李可染過億元的大多是這類紅色題材作品。三是金碧和青綠山水作品。這類作品可以說是何海霞的拿手絕活,也是代表了他的藝術最高水準,正如周韶華先生所說,當今何海霞是“金碧青綠第一人”。
如果藝術市場環(huán)境好,加上有宏幅巨制推出,不排除何海霞作品價格創(chuàng)出市場新高的可能。
(來源:《收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