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末夏初,《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藝術》的作者許顯成先生把這本書簽名并親自送來給我。仔細翻閱這本書時,頗有驚艷之感。
洪水泉清真寺所在地平安,是我的胎血之地。我在這里出生,在這里成長,如今,還在這里工作和生活。洪水泉清真寺,我曾無數次驚嘆于這座寺院建筑的精美與精巧。關于這所寺院的相關文字我讀過不少,但將雕刻藝術專門提出來編著成書——準確來說是畫冊,尚屬首次。精美的銅版印刷,加上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不論是寺院概覽、空中鳥瞰,還是卷草紋飾、磚雕與木雕,從整體到局部,書中每一頁、每一幅圖片,似乎都在說明這所寺院建筑的精雕細琢與精益求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中擷取搜集了大量珍貴圖片、測繪圖紙及老一輩對洪水泉清真寺的研究資料,直觀地將洪水泉清真寺建筑及精美的磚雕、木雕以圖片、線描、測繪圖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讀者能直觀地了解精美雕刻及古代民俗文化所包含的深奧寓意,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和建筑藝術價值。而其中的雕刻線描圖,用單色線對建筑局部細節(jié)進行勾畫,既可見靜態(tài)的輪廓,又不乏動態(tài)的韻律,用線和空白譜寫出一支支和諧流動的線的協(xié)奏曲。
有“青海清真寺建筑史上一絕”之稱的洪水泉清真寺,據傳該寺始建于明代,先后經5次擴建修繕,清代乾隆年間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整個寺院由照壁、山門、喚醒樓(又名邦克樓)、大殿、學房等組成,建筑面積有4200平方米,其建筑按中國古典漢式殿宇形制而建,設計特殊,風格獨特,工藝精湛,結構嵯峨,以高超的精湛工藝和建筑藝術而聞名遐邇,贏得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相傳,洪水泉清真寺在修建中,曾先后動用了300名木匠、300名瓦匠,前后共花費整整13年時間工程才得以竣工,數百名工匠在修建過程中吃了許多當地回族婦女做的面食、菜肴??吹疆數厝藢z頭、面食做成各種花卉圖案后,眾工匠大受啟發(fā),將每樣面食圖案做“模板”精心設計后雕刻在青磚上,成了一件件堪稱一絕的精美藝術品。
多位領導及專家、學者參觀洪水泉清真寺時曾題詞。其中,文學博士、作家學者,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先生題詞“三教同流 九族共和”;原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民俗學博士趙宗福先生題詞“守望傳統(tǒng) 多元和諧”;曾任海東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金長華題詞“懷古撫今 意味深長”;中共海東市平安區(qū)委書記勒力題詞“民族傳藝術 團結鑄瑰寶”。
本書作者許顯成先生原供職于平安文物管理所,曾長期致力于對洪水泉清真寺的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 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藝術》一書終于付梓問世。
該書序一由我省著名的文化學者、原省政府參事謝佐所作。謝佐認為,該寺后窯殿屏風板上雕刻的“受戒受經兼受詔,為王為圣更為師,惟遵欽旨階前興,杜絕千秋萬古凝”詩句,可窺測到創(chuàng)建清真寺的前賢遵循我國明代朝廷實行的“移民實邊”和“因俗以治”的邊政方略。
平安區(qū)政府原區(qū)長汪源來在該書的序言二中指出,洪水泉清真寺既是明清建筑及傳統(tǒng)民族民俗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亦是清真寺建筑藝術中國化的典型代表,這對于研究我省伊斯蘭教文化和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及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qū),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間的共同發(fā)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我無數次遠遠地透過車窗望著洪水泉清真寺飛檐斗拱的純木色建筑,一種油然而生的虔敬,讓我不得不放慢步子除去焦躁,從容地領略它的博大與精深。這是絕對不能用華美一類的語詞來形容的古樸建筑。有一次,艷陽下高聳的塔樓飛出的檐角與藍到深邃的天空相輝映,那青一色的原木本色,在古色古香中盡顯清新與自然。在無數匠心獨具的設計者與建造者不畏繁復的精雕細琢中,這遠離城市喧囂的寺院,呈現(xiàn)出一種包羅萬象的低調與典雅。
在不計其數的磚雕與木雕藝術的海洋中游走,我不止一次感慨,當建造者在生產力低下的幾百年前,在只能依靠人工,憑借雙手和智慧的時候,修建如此宏偉的建筑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隨著刻刀劃過后紛飛下落的木屑,又演繹過怎樣的曲折與玄妙?
那青磚照壁的正面,曾長久地吸引過我的目光。幾百朵六角形繡球式花卉雕制形成了一幅巨大的讓人眼花繚亂的百花圖。仰視的瞬間,那二百五十多組形態(tài)各異的圖案,給人以鋪天蓋地的感覺。尤其讓人驚異的是圖案以花瓣為盤,那花蕊除了常見的牡丹、月季、芍藥、梅花等花卉,還有兆示吉祥的蝙蝠、壽字以及陰陽八卦圖案等組成。更加有意思的是,連青海當地常見的焜鍋饃、拉面、馓子等食物形象都躍然其上,讓人不能不為其質樸、原始的以及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深深折服。
院中那一座三層高的木塔,是這個寺院最高的建筑,又叫喚醒樓。近前仰視,這三重檐六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筑,底部為磚木結構,二、三層為木質結構,每一層建筑的斗拱造法都不盡相同。兩根通天之柱由塔底直通頂層,支撐起這高大的塔樓。塔身的窗欞和門扇上無一例外地布滿了雕刻精致、圖案精美的木雕。
禮拜殿采用了中國宮殿式建筑形式的闊大殿堂,有著別樣的肅穆與莊嚴。十二根巨柱撐起了這片圣潔之殿。殿內大梁和木墩架成了“人”字形的頂棚,殿脊的黃、綠、藍三色琉璃瓦,將殿頂裝點得富麗堂皇。殿內兩側的扇屏上刻有古樹、花卉、鳥魚、古錢、文具用品等圖案。
寺內數不勝數的木雕和磚雕難見一絲絢麗的油彩,卻并不因此失去顏色,反而有著讓人心驚的美,彰顯出這個寺院所特有的氣質與格調。
由于歷史原因,洪水泉清真寺沒有留下更多的相關史料,研究資料缺乏,《洪水泉清真雕刻藝術》的出版,將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典型實例和學術依據。而民族建筑實體呈現(xiàn)在紙上的驚艷,讓這本書有了別樣的藝術魅力。
許顯成先生說,三十多年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第一次看到建筑如此壯觀,磚雕、木雕如此精湛的清真寺時,感到無比震撼。從那時起,他就將洪水泉清真建筑的佑護、修繕、研究等工作作為重點,而精美絕倫的雕刻及傳統(tǒng)民俗吉祥圖案常使他魂牽夢繞。歷時數年,這本書才完成初稿,退休后他克服重重困難多次修改,最終出版。
誠如書中序言所言,一個人的成就,總是源于真摯的情懷、寬廣的胸懷和腳踏實地的鉆研和實踐。翻開《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藝術》,不僅能走進歷史,還能看到未來,不僅能發(fā)掘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能創(chuàng)造出綿延不絕的現(xiàn)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