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日本国产黑白配,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色欲AV无码国产永久播放,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cite id="tfbnl"><tbody id="tfbnl"></tbody></cite>
    1. <b id="tfbnl"><address id="tfbnl"></address></b>
    2. <b id="tfbnl"></b>
    3. <b id="tfbnl"><tbody id="tfbnl"></tbody></b>

        1. <u id="tfbnl"></u>
        2. <b id="tfbnl"></b>

            海東日報首頁

            四位女“第一書記”的駐村故事

            2021-04-28 10:58:27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張璐 鄧成財 攝影報道

            這些年,在海東市脫貧攻堅一線,活躍著一批女駐村干部、女“第一書記”的身影。在自己的家中,她們是乖巧的女兒,賢惠的妻子,慈祥的母親,承擔著一名普通女性的責任和義務,而在脫貧攻堅一線,她們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基層女干部,是把群眾的大事小事時??冈诩缟献ピ谑稚系?ldquo;第一書記”。這些“女當家”用腳底板丈量村里的大街小巷,用手掌心觸摸各家各戶的饑寒飽暖,用她們的勤勞熱情改變村貌,用她們的耐心細致與村里人一起同歡喜共憂患,或艱苦謀變、更新理念,或傳遞溫暖、奉獻力量,撐起了鄉(xiāng)村振興路上的“半邊天”。她們的故事,有的溫柔細膩,有的熱血果敢,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擔得起事、當?shù)昧思?,扛起了時代發(fā)展的重任,帶領鄉(xiāng)親們擰成一股繩,一起往前奔,用勤勞和汗水,描繪出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畫卷。

            張金蘭
            帶領鄉(xiāng)親們靠真本事脫貧

            張金蘭是海東市農業(yè)農村局三級調研員,于2015年10月成為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zhèn)石灣村的“第一書記”后,好勝的她把所有的壓力都轉換成了工作動力,發(fā)揮自己多年在農業(yè)工作方面的優(yōu)勢,帶領鄉(xiāng)親們靠真本事脫貧。

            第一次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踏進石灣村,眼前的景象跟她想象中的差別很大,村里道路沒有硬化,村委會只有6間平房。在這樣的情況下,村黨支部書記只得將他們安排在“婦女之家”和文化書屋里住宿。

            安頓好后,張金蘭就開始一戶一戶地走訪,詳細詢問、記錄每個家庭的吃穿用度、經濟收入、通水通電通路等基本情況,征求對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不到一個月,張金蘭和工作隊員們就掌握了石灣村442戶村民的基本情況。

            通過調研走訪,張金蘭很快就發(fā)現(xiàn),缺技術是制約當?shù)厝罕姲l(fā)展傳統(tǒng)農牧業(yè)的重要原因。于是,她萌生了依托原單位在村里組織種植養(yǎng)殖技術培訓班的想法。

            張金蘭沒想到,自己第一次辦培訓班就有很多村民前來參加,這讓她有了把培訓這件事做好的動力。之后的培訓項目,她按照村民們的需求和村里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安排課程,邀請老師,前前后后辦了8次,將近有400多人接受了培訓。

            朱興成是村子里的貧困戶,一直以來沒有固定收入,所有的經濟來源都是兒子外出打工掙來的工資和自家地里的收入,但這些也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通過幾次技術培訓后,朱興成掌握了當歸種植技術和養(yǎng)豬技術。從2018年開始,作為貧困戶的他搖身一變成了村里有名的脫貧帶頭人,當年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這些年,各上級部門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張金蘭說,截至目前,她為村子爭取了10個項目,共計2300余萬元。其中160萬元用于發(fā)展農戶的產業(yè)項目,2000多萬元投入到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當中。這五年里,石灣村實施了高原美麗鄉(xiāng)村項目,修建了村級社區(qū)服務站和文化廣場,泥濘的道路也變成了平坦的硬化路。現(xiàn)在村子變美了,百姓生活也越過越舒坦了。

            2018年3月,張金蘭的任期到了,她開始糾結了,是該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原單位工作,還是繼續(xù)留下來帶領村民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有些項目還沒有完成,我更舍不得這里純樸善良的村民。”張金蘭最終決定站好石灣村脫貧攻堅的最后一班崗。

            通過這幾年的相處,在村民們的眼里,張金蘭不僅僅是來幫他們脫貧的工作人員,更是家人。

            “那時候我的房子漏風又漏雨,張書記了解了我的情況后,想辦法幫我做了內保溫,再也不怕雨淋了。”朱廣鳳說,自從張書記來了之后,土墻變成了磚墻,村莊面貌大變樣,許多村民有了一技之長,貧困戶陸續(xù)摘了窮帽,“她是一個真心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好書記!”

            張金蘭告訴記者,她很慶幸自己生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更慶幸能參與到精準扶貧這項偉大的工程之中。在精準扶貧的路上,她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很艱難的,但是她遇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有時會感動得流淚甚至徹夜難眠,就是這無數(shù)次的感動,使她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升華,能夠全身心地投身到脫貧攻堅這場戰(zhàn)役。

            孫勝香
            把群眾的困難放在心尖上

            2020年6月28日上午,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zhèn)相關領導將一面錦旗和一封感謝信送到了互助縣委黨校教師孫勝香的手里,感謝駐村“第一書記”孫勝香及工作隊隊員近3年來的傾情幫扶。

            時間回到2018年3月,孫勝香來到丹麻鎮(zhèn)西丹麻村任“第一書記”。那時,村級小學沒有樓房,教室、宿舍和食堂都是平房,冬冷夏熱,宿舍數(shù)量少,容納人數(shù)有限,很多學生不能寄宿,這直接影響了師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舒適度。

            孫勝香得知這一情況后,和村“兩委”一起努力,多方奔走,積極溝通協(xié)調,爭取到了價值900多萬元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項目。如今,教學樓和宿舍樓都已經竣工并陸續(xù)投入使用。

            2020年,孫勝香爭取到涉及全村504戶常住戶共700多萬元的居住條件改善工程項目。改造后的住房節(jié)能保溫效果大幅提升,居住功能進一步改善,村民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xiàn)實。

            駐村以來,孫勝香總是將老百姓的困難放在心尖上。貧困戶莫志文的妻子李春香患類風濕關節(jié)炎多年,常年看病吃藥。前些年,大兒子外出打工遭遇意外不幸身亡,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夫婦倆的精神瀕臨奔潰。李春香把這種天災人禍歸于命運注定,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失去了改變貧困命運的精神動力。

            了解了莫志文的家庭情況后,孫勝香和工作隊隊員一有時間就去她家里聽她絮叨,把工作重點放在對莫志文夫婦倆的精神扶貧和心理疏導上。通過多次入戶做思想工作,他們逐漸消除了負面情緒,慢慢有了嘗試脫貧致富的念頭。孫勝香趁熱打鐵,鼓勵夫妻倆用產業(yè)發(fā)展資金發(fā)展中藥材種植產業(yè)。從此以后,莫志文夫婦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立志摘掉貧困戶“帽子”。幾年后,他們靠著勤勞的雙手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還帶動了村里不少農戶發(fā)展當歸種植。

            “多虧了孫書記不辭辛苦,一次又一次地勸導和鼓勵讓我們夫妻倆有了好好生活下去、過上好日子的信心。今后我要繼續(xù)擴大種植規(guī)模,把日子過出個樣子!”莫志文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駐村工作雖然已經結束,但孫勝香依然惦念著那里。收到錦旗后,孫勝香感慨地說:“錦旗上沉甸甸的大字,蘊藏著西丹麻村老百姓對我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感激和信任。老百姓的認可,就是我多年來堅守與付出的回報,這些將是我繼續(xù)在這條路上奮斗的不竭動力。”

            逯 玉
            做好小產業(yè)實現(xiàn)“大轉變”

            2018年3月,省農業(yè)農村廳派駐逯玉到樂都區(qū)馬營鄉(xiāng)卡拉村擔任“第一書記”?;鶎咏M織渙散、集體經濟薄弱、產業(yè)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后、文化生活匱乏,這是她剛任職時對這個村的第一印象。駐村之后,逯玉針對卡拉村的實際情況,積極與村“兩委”及各聯(lián)點支部反復調研論證,謀劃出了一條符合卡拉村的產業(yè)脫貧之路。

            “在了解村里的實際情況后,我們針對馬營鄉(xiāng)種植結構以馬鈴薯為主的情況,依托國斌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投資了433萬元,建成了一座粉條加工廠。”自粉條廠建成以來,每年能解決當?shù)厝罕娊?00噸小洋芋出售難的問題,但因缺少銷售渠道,粉條銷量一直上不去。為破解粉條銷售難題,逯玉利用多種方式宣傳粉條。2018年,逯玉與鹽湖集團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由卡拉村為鹽湖集團幫扶的4個貧困村加工粉條,3年來共計加工粉條225噸,一方面形成了訂單銷售模式,另一方面解決了淀粉囤積的問題。同時,常年吸納本村13名以上的剩余勞動力和外村5名村民就地就業(yè),2019年工資發(fā)放額達到24萬余元,務工人員月均工資2400元,在粉條廠務工的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余元。

            逯玉還注重改進幫扶形式,把扶貧扶志扶智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新建立了“扶貧+培訓”等模式,多次邀請省農機推廣站的老師到村里傳授種植經驗。

            “以前,我們收獲洋芋的時候,把秧子拔出來,馬上就開始挖掘,容易造成洋芋表皮受傷,外表變黑,影響了品質,銷售價格也上不去。去年,我按照推廣站老師教的,先把秧子拔出來后,讓洋芋在地里放5到7天,讓表皮自然變硬,再進行機械化收獲,品質確實提高了不少,每畝地也增加了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卡拉村村民李元業(yè)告訴記者。

            卡拉村通過“扶貧+產業(yè)”“扶貧+新型服務組織”形式,變輸血為造血,激發(fā)了內生動力,于2016年年底實現(xiàn)脫貧,人均收入達到7248元,順利進入鞏固脫貧成果階段。

            莫玉蘭
            把長溝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長達6年的時間里,村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在村莊巷道里穿行,對村民噓寒問暖,鄉(xiāng)親們親切地喊她“莫大姐”。她就是樂都區(qū)達拉土族鄉(xiāng)長溝村“第一書記”莫玉蘭。

            “來了長溝,長溝就是我的家。”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駐村以來,她將貧困群眾早日脫貧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解決難點問題。

            想要脫貧,只有擺脫現(xiàn)在惡劣的環(huán)境。在“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情況下,2017年,長溝村被確定為易地搬遷村??墒侨罕妭儾辉赴岢鲎孑吘幼〉牡胤剑瑩陌徇w后生活會成問題。

            村民袁國蘭父子倆身體都有疾病,在老村養(yǎng)了幾只羊,種幾畝地,生活還能維持,如果搬到新村無法出去打工,擔心生活會很難。莫玉蘭和她的隊員幾乎每天一趟,不厭其煩地給袁國蘭老人講政策,講搬遷后的好處。經過多次勸導,老人同意了,賣了羊,流轉了土地,搬進了新居。為了解決父子倆的生活問題,工作隊和村“兩委”給老人的兒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并將父子倆納入低保戶。目前,父子倆吃穿不愁,黑色的土房也變成了窗明幾凈的磚混結構房。

            得知村民逯登文膝關節(jié)疼痛,無法走路時,莫玉蘭及時協(xié)調為其申請低保,并幫助逯登文去省醫(yī)院做膝關節(jié)手術,醫(yī)藥費報銷了95%?,F(xiàn)在逯登文擺脫了拐杖,他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習總書記好,我們的‘第一書記’好,不然我剛滿50歲就要拄一輩子拐杖了。”

            和村里的李清先老人交流時,莫玉蘭看到他聽力困難就做了摸底調查,并向所在單位領導提出申請,為全村有聽力障礙的老人解決助聽器事宜,得到單位的大力支持。2020年8月,長溝村11位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免費佩戴上了助聽器,受益者之一的李華旦老人說:“要不是莫書記,估計我這輩子都聽不到別人說話了。”

            莫玉蘭說:“村民對我的信任是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看到他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很有成就感,后續(xù)的脫貧鞏固工作我會一如既往地做細、做實,給自己和組織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

              

            2、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wǎng)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