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歲的王玉順,是一個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織里鎮(zhèn)工作的“新湖州人”。近幾日,一條私家車在織里某路口45度禮讓被困救護車的短視頻,讓他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
正是此次禮讓救護車的故事,王玉順和他背后的一個溫暖團隊也被眾人所知。團隊堅持“周周雷鋒日”做志愿服務,至今已堅持了154周,愛心足跡遍及孤兒院、敬老院、村(社)老年活動中心等。
王玉順的團隊沒有名字,他們自己稱之為“周周雷鋒日義工小分隊”。只要沒有特殊安排,每周六都是“周周雷鋒日義工小分隊”的固定“雷鋒日”。
生于1980年的王玉順,老家在江蘇鹽城。1998年,18歲的他來到云南公安邊防武警當兵,一當就是12年。他說,在他心中一直有個“武俠夢”,仗劍天涯,行俠仗義。
一次探親路上,王玉順坐公交車時發(fā)現(xiàn)一名男子疑對一位女乘客“咸豬手”騷擾。他一直盯著男子,判斷二人并非情侶后大聲喝止,男子最終落荒而逃。“不做旁觀者,仗義執(zhí)言,當過兵的人都是直性子。”王玉順笑著說。
王玉順與妻子唐海云在云南相識。唐海云是織里人,當時在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做導游。后來,王玉順在2010年轉(zhuǎn)業(yè)時選擇來到妻子的老家織里從事安監(jiān)工作。
從部隊到地方,13年間,王玉順不改軍人本色,一直在做熱心事。后來,他開始主動地關(guān)注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他看來,“學雷鋒不只是喊喊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去做點事情。”
2018年3月5日“學雷鋒日”,王玉順跟著志愿者前往老年康復護理院給老人送慰問品時,發(fā)現(xiàn)沒人為老人理發(fā)。于是,他在網(wǎng)上買了剪刀、梳子和電推子,自學理發(fā)技藝,常年為老人義務理發(fā)。
除了理發(fā),王玉順還常常為老人們擦背。這些別人眼里的“臟活累活”,他干起來一點都不嫌棄,反而當成一種習慣。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王玉順也在想,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有時候要理發(fā)的老人多,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會去織里街上的理發(fā)店‘化緣’。理發(fā)師們一聽是為老人理發(fā),都會關(guān)了店門跟著我到處做志愿服務,感覺非常暖心。”王玉順說。
因為工作的原因,王玉順認識不少在織里打拼的童裝生意人。來自四川的楊姐也是一位“新湖州人”,在織里經(jīng)營了一家童裝廠,得知王玉順堅持在做志愿活動,主動要求加入。類似的人,還有很多。
眼下,仍不斷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周周雷鋒日義工小分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正如王玉順所說的那樣,“我們愿意把這項活動一直開展下去,以‘雷鋒精神’帶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