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嶼在老師指導下練習大鼓。(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供圖)
10歲的吳浩嶼是管樂團里年齡最小的孩子。個頭小小的他,擔任的是大鼓手。演出時,小浩嶼全神貫注地數著節(jié)拍,每一次擊打都準確無誤。
大鼓的演奏看似簡單,但對視障孩子來說,如何準確找到鼓面的打擊點,都需要花費一番工夫。小浩嶼的節(jié)奏感非常好,但他最初演奏大鼓的時候手腕外翻,找不到鼓面的打擊點,鼓聲顯得喑啞沉悶,經過反復訓練,小浩嶼克服了這些問題。
在管樂團里,大鼓相當于整個樂團的節(jié)拍器。“我要根據樂隊的強弱快慢來決定自己的速度,與同學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首曲子。”小浩嶼說,音樂讓他懂得了合作的重要。
登上“鳥巢”的舞臺之前,揚帆管樂團在北京參加了20多天的高強度集訓。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的小浩嶼,一度因想家而情緒低落。管樂團的長笛首席田秀云發(fā)現后,用擁抱送上安慰,和老師們一起鼓勵他堅持下來。
田秀云在排練中。(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供圖)
田秀云是這次登臺演出的年齡最大的孩子,不久將畢業(yè)。當國際殘奧委會會歌的最后一個音符消失在“鳥巢”夜空,她學生時代的管樂時光也即將畫上句號。
起初,性格有些膽小的田秀云,在管樂團里表現并不算出眾。但她堅信勤能補拙,每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就嘗試用長笛把它吹奏出來。老師們說,校園樓梯間的角落里,總能聽到她的笛聲。漸漸地,大家驚喜地發(fā)現,這個不敢大聲說話的小姑娘能夠吹奏的曲子越來越多,音色也越來越動聽。因失明而帶來的苦惱、自卑漸漸遠去,自信和開朗慢慢回來了。
后來,由于樂團需要,田秀云又很快學會了吹奏短笛,成為管樂團里唯一的短笛手。一首樂曲中可能既有長笛、又有短笛,根據旋律的需要,她總能在兩種樂器中自如切換。“加入管樂團8年,音樂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秀云說,畢業(yè)后她會繼續(xù)練習長笛演奏。
王太樊在操場上練習小號聲部。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管樂團的首席小號手王太樊,是與田秀云幾乎同時加入樂團的“資深”團員。他個子瘦瘦高高,手指細長,掌心有幾個淺黃色老繭。老師心疼地說,那是平時練習吹號磨出來的繭子。
7年前,王太樊因先天性眼病完全失明,一度變得恐懼黑暗,情緒非常低落。音樂課上,他懵里懵懂地選擇了吹小號。練習一學期的吹號嘴之后,當老師遞來一把銀光閃閃的小號時,王太樊被自己吹出的聲音驚呆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能行’!”
手指在樂章上摸索學習,手指也在小號的按鍵上上下飛舞。展現出音樂天賦的王太樊,幾乎把課余時間都花在了音樂上。他說,每次吹起小號,他都覺得有一束光從頭頂上照下來,照亮他腳下的路,也照亮他的內心世界。“音樂讓我明白,失明沒什么可怕的。只要心是雪亮的,世界就會對你微笑。”
就是這把小號,陪伴著王太樊從學校的小小排練廳,一路登上“鳥巢”的世界級舞臺。
改編后的國際殘奧委會會歌,引子是由小號奏出高亢嘹亮的號角。小號手王太樊,吹響了第一聲旋律。他和盲童小伙伴們,用音樂“看見”了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