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近與老年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幾位年輕人,聽他們分享老年人的真實需要與期盼。
年輕人與魏奶奶聚餐。受訪者供圖
獨居的“寶藏”老人
當年輕人主動走進銀發(fā)族的生活場景時,代際相處并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近日,在一檔有著四千萬播放量的B站熱播節(jié)目中,三位上海老人與年齡在20歲左右的Z世代為期21天的共處實驗,讓年輕人與老人找到了更多相處的交集。
“晚八早五”的作息、清淡的飲食、喜歡安靜……獨居老人的生活方式讓22歲音樂劇演員葉嘉雯和23歲的B站UP主王瀚哲感受了一把真切的“代際差異”。王瀚哲直言:“爺爺4點45分起床,而我剛剛睡下一小時。”
“以前沒關注過獨居老人,第一次和老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也讓我對獨居老人有了更為深切的了解。”21歲的B站UP主“拉宏桑”說,我們年輕人像棱角分明的石子,在獨居老人平靜如水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透過節(jié)目提供的走近獨居老人真實生活的窗口,葉嘉雯感慨:“老人們明明渴望家人的環(huán)繞,愿意在年輕人的陪伴下接觸新鮮事物,但卻總是難開口。”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據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shù)據,預計到2050年,我國的老年人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老齡化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下,獨居老人的養(yǎng)老、醫(yī)療、照料問題,也得到了年輕人的關注。
在同一屋檐下,年輕人與老人一起做“不要做挑戰(zhàn)”的游戲。受訪者供圖
年輕人如何與老人更好地相處?
——耐心傾聽,保持聯(lián)系
“子女都是要打拼的,說陪伴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葉嘉雯說,“但對于老人來說,他們最想要的還是記掛和陪伴。”節(jié)目錄制期間正好是朱增德老人的生日,坐沙發(fā)上等待電話的老人嘴硬說自己不過生日,但看到同住年輕人準備的生日驚喜,還是樂開了花。“老人真的希望,孩子記得我們”,朱增德老人說。
27歲的節(jié)目主持人齊思鈞說,面對工作和長期陪伴父母的選擇時,年輕人大多身不由己,但隨時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會費太多精力,但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發(fā)生了什么事,經歷了什么事都跟家人講一講”,“拉宏桑”說,與家人保持密切聯(lián)系,是人生保持充盈的秘訣。
——培養(yǎng)興趣、展現(xiàn)魅力
上海市養(yǎng)老服務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殷志剛說,獨居老人忌諱提及心理需求、隱藏或忽視自己真實需求,是社會忽視獨居老人心理問題的其中一個因素。加之社會角色發(fā)生變化,參與集體活動越來越少,也越來越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更不愿意表露真心。
而當移步老人們的主場,寫得一手好字的魏奶奶在公園以水為墨、揮毫成章,在老年大學熱心教年輕人控筆寫字;朱爺爺在同住年輕人的策劃下,回到了年輕時常去的百樂門舞池翩翩起舞、大方社交……年輕人表示,爺爺奶奶的骨子里依然年輕。“老人們都是自己來上老年大學的,沒有家人陪同”,魏奶奶的同住年輕人丁凱峰發(fā)現(xiàn),做自己喜歡的事、在熱愛中尋找價值的時候,每一位老人都在“發(fā)光”。
——體驗便利、尊重選擇
節(jié)目錄制后期,62歲的劉雪華在年輕人的陪伴下終于突破自己主動走出家門,解鎖游戲廳初體驗、策劃民宿露營活動。“她還學會了用手機點外賣,經常自己點早茶”,“拉宏桑”目睹了劉雪華節(jié)目錄制前后的變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生活讓她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便利。
“我還幫朱爺爺申請了微博賬號。在那里,能有更多年輕人教他使用微博互動,陪他說話了。”葉嘉雯說,“科技適老”需要更多年輕人的理解、參與和推動。
據統(tǒng)計,全國有近1.4億老人使用功能機或使用智能機但無法上網。與互聯(lián)網接觸困難,是獨居老人數(shù)字化生活的第一大障礙。殷志剛認為,以年輕人的使用習慣為主要考量的科技產品和應用的設置設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獨居老人互聯(lián)網使用的感受,造成了老年人的生活不便。“我奶奶會選擇看電視、社區(qū)布告欄獲取新鮮事”,齊思鈞說,智能化應當成為老人生活的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常用的線下人工服務應該有所保留。
使更多老人被需要、被看見、被陪伴
“為老年人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拉宏桑”說,獨居老人需要的不僅是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陪伴,還需要被尊重、被需要、被看見。
“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獨居老人在生活上的選擇,并且鼓勵他們嘗試新的生活。”齊思鈞觀察發(fā)現(xiàn),每一個獨居老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比如參加老年大學、在咖啡館品談、玩手游麻將……只是老年人他們接收、表達、傳遞出信息的途徑比較少。
“拉宏桑”建議更多的社交媒體和文化組織機構可以給予老年人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找到不同生活方式的樂趣。
“家庭的紐帶可以形成一個代際互惠的平臺。”復旦大學人口與發(fā)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說,老年人通過對家庭的奉獻,會有更多價值感的投射,能夠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殷志剛建議,以社區(qū)為單位組織開展老人喜聞樂見的講座、沙龍,在促進老年人與外界交流的同時,引導老年人順暢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掌握網上購物、拍照、瀏覽社交平臺等基本技能。家庭成員也要多鼓勵和幫助老人嘗試新鮮事物,體會數(shù)字生活帶來的便捷,消除他們的不安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