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156分鐘、《007:無暇赴死》163分鐘、《第一爐香》144分鐘、《梅艷芳》136分鐘……近期上映的幾部電影讓觀眾感覺時間越來越長了,遠遠超出了之前約定俗成的90分鐘的概念。部分業(yè)內人士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影確實有越拍越長的趨勢——除了動畫片外,如今電影時長在100分鐘之內的已經不多,130分鐘之內的已經算是“正常”。
其實“影片長度”背后的博弈并不難理解:影片短,內容精練,場次多;影片長,內容更豐富,但需要對觀眾更有吸引力,排片場次相對會少。所以,電影的時長不是固定的,是電影制作者與影院、觀眾之間最佳博弈的結果。
制約因素
片長受市場定位、拍片等影響
業(yè)內人士表示,“影片長度”與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關聯(lián):
首先是電影技術上的一種保留“痕跡”,有聲片發(fā)展的最初,是將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再通過手搖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的。而電影膠片卷片的片盤,一般只能夠容納15分鐘左右的容量,所以,最初電影時長也是15的倍數(shù),在技術問題未解決之前,電影時長未能有突破性進展。如今,隨著數(shù)字化的應用,不再依靠膠片拷貝,電影時長的技術壁壘被克服了,此時,限制電影時長的因素主要是電影的市場定位。
其次,在現(xiàn)代電影產業(yè)下,制作方需要衡量觀眾能在電影院坐多長時間來聽導演講完一個故事——時間過短可能會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時間過長則會挑戰(zhàn)觀眾的耐心。心理學的研究也似乎更為支持90分鐘的片長。因為研究表明,觀眾的注意力符合“15 45 90”法則,也就是說,人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分別是15分鐘、45分鐘和90分鐘。影片時長過短,觀眾會覺得不過癮;時間長了,則會讓人不耐煩、感覺疲憊。這一方面,最典型的是動畫片都嚴格恪守著90分鐘的“約定”,可見,小孩子的注意力可是不能隨便挑戰(zhàn)的。
再者,影院排片也是考量的因素。一位影院經理告訴記者,在競爭激烈的春節(jié)檔,對于排片的爭奪可謂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時候,如果影片時間過長,很可能會在排片上失去先機。為了保持排片率,就需要導演和片方做出一些讓步。一位制片人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自己印象中,最愿意根據(jù)市場和觀眾需求做出調整的導演是韓寒,“2019年,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在春節(jié)檔上映,片長為98分鐘。這是韓寒在試片調查之后,根據(jù)觀眾的意見,自己剪掉了10多分鐘的結果。”
內容為王
影片時長不能主宰作品的命運
雖然,影片長度是多方“合力”的結果,但其實,很多導演在創(chuàng)作時,并不會把“時長”當作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一位年輕導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影片的時長要視很多種情況而定,但自己剪片時,就是要把想表達的都呈現(xiàn)出來,“剪得長了,那就長了唄”。 顯然,年輕導演內心偏向于“內容為王”的創(chuàng)作自由。
是不是時間太長的影片都不受歡迎呢?顯然,關于一部電影的最終命運,“片長”遠遠不是“主宰”。1997年的時候,《泰坦尼克號》的長度就為194分鐘,依然是風靡全球,讓人意猶未盡。而《復仇者聯(lián)盟4:終局之戰(zhàn)》上映前,導演羅素兄弟在推特上表示,故事太過于復雜,影片雖然經過了多次剪輯但還是長達3個小時,已經無能為力了。此消息一公布,很多影迷的留言是“求別再剪了,坐一天也愿意”!
有趣的是,漫威電影也始終在突破“時長”的路途上。2016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zhàn)》,時間長達147分鐘,榮幸成為最長的漫威電影;而到了2018年,“漫威史上最長”這個頭銜就被149分鐘的《復仇者聯(lián)盟3:無限戰(zhàn)爭》奪走;2019年,《復仇者聯(lián)盟4》則以181分鐘再次突破時長紀錄。
早先,觀眾最擔心的是影片的時長在挑戰(zhàn)膀胱和耐力,而現(xiàn)在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全程無尿點”就成了某些大片雖然時間長、但內容精彩的一種宣傳用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營造浩瀚宇宙觀的電影中,“費時”已經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比如,近日電影《沙丘》的156分鐘就是導演維倫紐瓦在用獨特的美學風格構架宏大的史詩敘事,把人類的未來放在宇宙的尺度上進行終極思考。為了營造時空氛圍的浩瀚,影片的情節(jié)推進緩慢,這讓許多架著沉重的3D眼鏡看片的中國觀眾覺得非常疲勞,“時長”成為了該片的一個困擾。
緊隨其后上映的另一部《007:無暇赴死》片長163分鐘。同樣由于觀眾對偽3D的積怨,加之劇情的老套,觀眾明顯感覺到了該片在節(jié)奏上出現(xiàn)了問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不時聽到業(yè)內人士的吐槽。一位制片人就抱怨,某些導演過于舍不得剪輯影片,導致影片不必要地被“抻長”了,“有的題材因為內容復雜,時間短了確實很難講清楚,適當加長無可厚非。但是,有的導演純屬是能力問題,無力駕馭敘事,講不清才導致的時間長,這樣就讓我們很為難。”顯然,影片的時長還是要與內容相輔助才能實現(xiàn)最佳。
積極影響
時長的增加投射了電影工業(yè)化的進步
影片時長的增加折射了電影工業(yè)化的進步。這一點導演黃建新頗有同感。他表示,電影《長津湖》一共176分鐘,而片尾的字幕就將近8分鐘,列出了全體主創(chuàng)人員的名字。這8分鐘,致敬的是《長津湖》背后是1.2萬人的努力。
至于《緊急救援》的片長139分鐘,《中國醫(yī)生》的片長129分鐘,《烈火英雄》的片長120分鐘,《攀登者》的片長125分鐘,也都是在體量上、敘事上嘗試主旋律題材的商業(yè)化表達,鍛煉了中國電影宏大敘事的能力,有助于新主流大片的崛起。
“片長”這個小小的指標,標識的也不只是一部影片的長短,還量出了中國電影的工業(yè)化水平,量出中國導演群體的創(chuàng)作水平。2021年10月,中國電影銀幕數(shù)正式突破8萬塊大關,這意味著多廳影院越來越多,能夠為排片提供更多空間,對于電影時長會越來越“包容”。在硬件給創(chuàng)作方“松綁”、技術讓影片變長的同時,希望中國電影在“加長”的同時,更具欣賞性,更有時長競爭力,做到多“加料”、少“加價”。文/記者 肖揚 統(tǒng)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