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張冀。
由愛奇藝出品,張冀作為劇本監(jiān)制的體育題材電影《中國乒乓》,目前已經(jīng)接近終稿階段。該片故事背景選在上世紀90年代,講述蔡振華從國外回來擔任國乒男隊主帥后決心有一番作為,帶領丁松、馬文革、王濤、劉國梁、孔令輝五名運動員,在天津世錦賽絕地反擊的故事。張冀在采訪中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該片籌備背后的故事。
在張冀看來,在真正商業(yè)電影環(huán)境下,國產(chǎn)體育片的發(fā)軔,《奪冠》是第一個,接下來的《中國乒乓》也是一個,但前者帶有陳可辛導演作品的特質(zhì)比較強烈,并不是那么鮮明的體育類型片。而《中國乒乓》會采用不同的拍法,構(gòu)成一個群像敘事。“影片《中國乒乓》更接近體育類型片,更燃,也有更多荷爾蒙”。
《中國乒乓》有精神上的隱喻
與《奪冠》跨越幾代人的背景相比,《中國乒乓》只是選取了中國乒乓球上世紀90年代初短短幾年的時間。編劇張冀說,因為那段時間是中國男子乒乓球隊比較低谷的時期,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男子乒乓球得靠下一代才能夠重回巔峰,但短短幾年中國男子乒乓球就戰(zhàn)勝瑞典隊,重回巔峰,并且誕生了劉國梁、孔令輝、王濤、馬文革、丁松等一批天才球員。在此之前,他們在中國乒乓球史上是不被看好的一代,卻書寫了一個精彩的逆襲故事。
“我們都知道,中國乒乓球有一個‘甜蜜’的煩惱,就是沒有懸念,比賽總是贏,但實際上真正有懸念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天津世乒賽那個階段。”張冀說,中國男子乒乓球和瑞典隊的角逐,放在今天全球化時代,對照當下會有一種精神上的隱喻。
劇本最難的是寫人物
《中國乒乓》劇本創(chuàng)作的前期,編劇李馮、劉沛對原型人物做了大量的錄音采訪。張冀是在劇本創(chuàng)作的中后段進來的,他聽完了所有的采訪錄音,還詳細讀了關于中國乒乓球的書籍和傳記,包括重溫了一遍天津世乒賽的視頻,“這場比賽我是看過的,有記憶。”
張冀必須變成海綿一樣,吸收各種信息和資料,有了感覺,才會開始動筆,“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有動筆的沖動,寫出來有點接近于原型人物講話的狀態(tài),你就知道差不多可以動筆了”。張冀說,類似的片子之前做過幾部,這個經(jīng)驗還是有的。
對張冀來說,《中國乒乓》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難度最大的是人物。乒乓球作為國球,有非常輝煌的歷史,要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截取其中一段來表現(xiàn)中國乒乓球的精神內(nèi)核,最根本的是要表現(xiàn)那個時間段的乒乓人,最終是要還原到人。
“寫人永遠是最難的”,張冀說,他們作為體育人是不一樣的,把他們寫出來,這部電影才成立,“光把事件、比賽拍出來,不能稱之為體育電影,真正的要用人的情感去驅(qū)動這個故事,我覺得這才是體育片真正的內(nèi)核。”
最后一場比賽是靈魂
張冀說,對《中國乒乓》這樣特別寫實的體育片來說,首先要在劇本、美術、表演、攝影等方面做到還原,但光還原還不行,一定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和審美。在劇本方面,首先要根據(jù)真實的比賽,去還原每個階段,因為劇本中的人物是創(chuàng)作的人物,他的精神是要在比賽中成長和完成的,最終是為主題和人物成長的呈現(xiàn)去服務,只是比賽很精彩,很有懸念還不夠,最終落定的還是人物,比賽和精神都達到高度統(tǒng)一的時候才完成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這個必然是需要創(chuàng)造的,和真實的比賽不一樣,有很多創(chuàng)造的人物的內(nèi)心成長,主題在貫穿的過程中要得到升華。
作為一部體育片,《中國乒乓》中必然會涉及一些重要的乒乓球比賽場景。張冀說,片中會有幾場比賽,這符合一般的類型規(guī)律。之前會有一場比賽,是虛寫,而最后一場比賽是最重要的,“那場戲要拍得很燃,讓所有人都有興趣,這是體育片成敗的關鍵,那場戲是一個靈魂”。這場戲三個男乒乓球隊員要打五局。
與排球等大球運動不同,乒乓球場地小、運動范圍有限,但在張冀看來,乒乓球運動同樣可以很激烈。平時大家看轉(zhuǎn)播,不太可能看到球員發(fā)球的細節(jié),但電影攝影機是可以靈活運動的,通過特寫鏡頭、升格鏡頭可以看到如何發(fā)球,球的旋轉(zhuǎn)、落點這些細微動作對張冀來說是很漂亮的,“乒乓球?qū)嶋H是非常要求腦力的一個運動,需要運動智慧,有很多排兵布陣,有點像孫子兵法,有時候要迷惑對手,在發(fā)球局上有不同的變化,讓對手猜不到,這個是乒乓球運動的魅力,我覺得拍的時候會比現(xiàn)場更好看,不會遜色于大球,而且中國觀眾是很懂乒乓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