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左)最終理解了哥哥在音樂上的堅持。
導演的哥哥在片尾彩蛋中出鏡。
文光對于音感理解有著超高天賦。
聚焦孤獨癥患者的馬來西亞電影《光》11月6日在國內院線上映,豆瓣評分高達7.5。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是馬來西亞青年導演郭修篆的長片處女作,先后經歷5年籌備、約3年精心制作才得以上映。新京報記者專訪影片導演郭修篆與男主角文光的扮演者莊仲維,請他們分享這部電影幕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他們都表示,很珍惜這次機會,因為在馬來西亞創(chuàng)作電影長片的機會并不多。
創(chuàng)作
曾有過15和45分鐘版本
2015年導演郭修篆寫完電影《光》劇本,當年年底開拍。次年做出初剪,但效果不太理想,于是郭修篆決定重拍。再次返工是2017年,馬來西亞電影發(fā)行公司MM2看中了短片《光》,郭修篆也終于迎來了希望。2018年開始剪輯,再到2018年11月在馬來西亞上映,電影《光》前后經歷了約3年光景才得以搬上大銀幕。
在拍攝《光》以前,郭修篆是一位廣告導演,他經常會接到客戶的節(jié)日廣告訂單,客戶的要求一般是不要拍成太商業(yè)化,最好是做出能揭露人間感情的幾分鐘短片。2011年,他正好想探索一下究竟能把短片拍成什么樣,于是以自己患有孤獨癥的哥哥作為故事原型,制作了短片《光》。后來,從15分鐘的版本又拓展到45分鐘,期間他一直在練習拍攝技巧,并逐漸開始產生要將這個故事做成電影長片的想法。直到2015年,這部短片受到了很多電影節(jié)的關注,也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他覺得經過長久的積累,這部等候已久的處女作長片應該要“見光”了。“我們珍惜把這個孤獨癥話題做成電影的機會,對社會也是有幫助的。”
表演
等角色8年,表演不浮夸
片中,莊仲維飾演的哥哥文光是一名孤獨癥患者,在他的母親過世后,弟弟履行了自己對母親的承諾,18年來一直都不曾離棄文光。由于文光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正常社交,找不到穩(wěn)定的工作,弟弟便一個人扛起了兩人生活的重擔。然而文光面試屢次失敗,甚至因為收集玻璃杯的怪癖惹了許多麻煩,弟弟既氣憤又無奈。偶然一天,弟弟推開房門才發(fā)現,原來哥哥的怪癖背影后閃耀的音樂天賦,他終于理解了哥哥的堅持。
影片《光》的前身是一部短片,從那個時候開始,導演郭修篆就告訴莊仲維這部電影會拍成院線電影,他聽到這個消息就開始等待,一等就是8年。在角色塑造上,他認為《光》中的表演最大難度是如何呈現真實感,“文光這個角色給觀眾的感覺一定要非常真實,需要盡可能在有限的鏡頭前表達他的內心,我在角色上進行了一次調整,比起短片中的文光,現在的角色會有一些可愛、開朗的性格特定,不再是以往的沉重。”他說,這樣的呈現讓觀眾可以用更平視的眼光去看待孤獨癥這個群體,因為他們內心也有喜樂,也有可愛,也有自己的堅持。
《光》的最后,是兄弟和解后充滿希望的背影。莊仲維認為整部影片的基調就是簡單、樸素,沒有浮夸的成功,沒有感天動地的傾訴,表達的就是最日常、最簡單的兄弟情感。
機遇
《光》或將有中國版本
郭修篆介紹,今后會給《光》做一個中國版本,里面的一些情節(jié)也會改成中國故事的模式。今年全球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基本上旅行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現在生活也逐漸恢復正軌,他還想拍一些一大群人環(huán)游世界的故事,“下一部影片不想拍那么沉重的了,也希望下次電影不會再拍四五年那么久了”。
郭修篆坦言,能在馬來西亞等到一個拍長片的機會并不容易,因為是多元種族社會,馬來西亞人只看馬來語片,華人在馬來西亞占的比重并不多,加上人口分散,也就造成了馬來西亞本土華語電影的市場很小,很多華人會選擇看海外的電影?;谶@樣的市場現狀,郭修篆認為《光》是幸運的,“如果沒有MM2的幫忙,也很難讓觀眾看到這部電影。”而莊仲維也告訴記者,“演員很被動,我們還在等更多的機會”,自己拍了很多年電視劇才等到一部電影,在馬來西亞能演電影長片的機會并不多,遇上了就非常珍惜,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機會參演電影。
花絮
現實中的“哥哥”需要理解
電影《光》中兄弟倆的故事,很多都來自于郭修篆與哥哥的真實生活。哥哥似乎永遠是郭修篆人生中最有趣的那個人,從小他們一起長大,哥哥的數學、音感都非常好,但因為孤獨癥,他總會受到別人的欺負和歧視。“他和很多人不同,情緒上、心態(tài)上,都不一樣。他經常離家出走,一遇到挫折和不愉快的事情就會逃,去教堂、躲在巴士站等地,那個時候我們都沒有手機,每次找他回來都很困難。”郭修篆表示,哥哥現在也和片中的文光一樣,喜歡收集一些別人可能看不懂的東西:“小時候他給我看過一些杯子和廢舊的鍵盤,這些器具已經沒有辦法彈出音樂了,我問他彈這種沒有聲音的東西有什么意義,他堅持說他是聽得到的,對他來說就是有意義。”
電影的片尾彩蛋中,郭修篆的哥哥也有特別出鏡,郭修篆卻笑說并不會因為拍了這部電影就讓哥哥很感動,因為片中有些情節(jié),可能哥哥也不認為自己會是片中展示的那種戲劇化的反應,“拍電影其實需要和觀眾有個共鳴,如果只是去記錄我哥哥會怎么樣,就很難有感情線的互動,我們想把孤獨癥患者會經歷的東西、會感受的喜怒哀樂用電影表達出來。一路走來,我也看到哥哥受到了太多的委屈。比如我們一直在擔心他能不能生存,長大后能不能就業(yè),能不能讓別人接受他,能不能在這個社會上自己照顧自己。”郭修篆表示,希望這部《光》上映后,可以讓更多的觀眾“見光”了解孤獨癥這個社會群體,不需要特殊看待,給他們多些理解與平視就可以。
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